王立祥:逆死求生者长寿 ——从“生老病死”到“死病老生”的性命重构之道
2025-11-6 21:59 中国新质生产力网核心提示: “死病老生”四重境界,不仅是一场生命观的革命,更是对现代医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深刻实践,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心”智慧。
编者按:值“十四五”规划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收官之际,2025年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之时,医学参考报《全科医学与精准健康传播专刊》主编王洪武教授,采访了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立祥教授,就2015年首个成立的国家二级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率先发布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4.0理论指导的《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系列生命支持指南为基奠,以破“生老病死”之常序、立“死病老生”之新论为基准,透过视死养生、欲死还生、起死回生、向死再生四维阐发精义的深度访谈。

·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委员会 编制
王洪武主编:今天,我们聚焦“逆死求生者长寿”这一命题,探讨从“生老病死”到“死病老生”的性命重构之道。王立祥教授,能否请您先谈谈,为何提出“死病老生”这一新论?它与传统“生老病死”生命观有何根本不同?
王立祥教授:“死病老生”是对传统“生老病死”单向时间叙事的重构,它以“逆死”为起点,强调主动把握生命终点的思考与行动。这背后蕴含的是“改命思维”——通过提前规划、积极干预和精神升华,将被动承受的“宿命”转变为主动经营的“使命”。正如《易经》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逆向逻辑正是为了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生命可能。
王洪武主编:在第一境界“视死养生者长寿”中,您提到以“预识死亡”为养生之基。如何理解这一理念?它与古代哲思和现代医学实践有何关联?
王立祥教授:视死养生者长寿——知止不殆,善摄生者无死地。此境界以“预识死亡”为养生之基。孔子立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警示生命如流水,知终点方知珍惜当下;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悟“察其始而本无生”,此等通透能消解对死亡的恐惧,转向对生命质量的深耕。
医学践行:《黄帝内经》明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正是因洞察生命规律(包括终点),方能“治未病”。现代“预立医嘱”与“安宁疗护”,皆体现“向死而谋生”的智慧。将“死亡”的必然性转化为规划健康的紧迫感与行动力,此谓“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道德经》),通过精神内守,避开诸般致病凶险。
王洪武主编:第二境界“欲死还生者长寿”强调绝境中重燃生机。您提到孟子“生于忧患”和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理,能否结合医学实践进一步阐释?
王立祥教授:欲死还生者长寿——悬壶绝境,心火不灭自燎原。此境界关注于绝症缠身、心近死灰而重燃生机者。哲思溯源:孟子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绝境常激发生命深层潜能;王阳明于龙场困厄中顿悟“心外无物”,强调心力的决定性作用——此“心”即求生的强烈意志。医学践行:我们所倡导的中国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未发生时段,开展预识预防、预警预防、预备预防的“三预”方针心肺复苏生命支持体系。将预防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的生命支持同时,患者强烈的求生欲是跨越“欲死”与“还生”之间鸿沟的亦是关键桥梁,此即“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伤寒论》序)之反面印证。医学不仅是技术与疾病的对抗,更是医患同心、点燃生命之火的历程。守住“心火”,便守住了生命的曙光。
王洪武主编:第三境界“起死回生者长寿”聚焦现代医学对临床死亡的逆转。您提到“人定亦可胜天”的精神,能否以具体技术为例说明?
王立祥教授:起死回生者长寿——仁术天工,再造之恩启新篇。此境界彰显现代医学对临床死亡的直接干预与成功逆转。哲思溯源:《韩非子》载扁鹊言“疾在腠理……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传统认为“命属司命”的领域,如今我辈医者已能部分介入。这体现的是“人定亦可胜天”的积极作为精神。医学践行:我们所倡导的中国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时段,开展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心肺复苏生命支持体系,正是“起死回生”之术的集大成者。从传统高质量胸外按压到创新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生命支持术,每一次成功的生命复苏,都是将个体从“死神”手中夺回,赋予其“第二次生命”的写照。此过程本身即是对生命极限的突破。“起死回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生命尊严最极致的捍卫。它让“长寿”在统计学与个体体验上均成为可能。
王洪武主编:第四境界“向死再生者长寿”关注生命价值观的升华。您提到苏轼“乌台诗案”后的豁达,这种“浴火涅槃”的体验如何影响长寿?
王立祥教授:向死再生者长寿——浴火涅槃,大悟之后得大自在此境界是历经濒死或重大磨难后,生命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与升华。哲思溯源:佛家云“涅槃重生”,儒家言“杀身成仁”,皆指向一种经由“死亡”(实体或象征性)淬炼后的精神新生。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几近丧命,后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便是“向死”而后“再生”的豁达。医学践行:许多从心脏骤停、重大手术或晚期疾病中康复的患者,常报告有“生命价值观的积极转变”(Post-Traumatic Growth)。他们更注重人际关系、自然体验与内心平和,这种生活方式的优化本身即促进长寿。我们所倡导的中国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后时段,开展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心肺复苏生命支持体系,亦包含对复苏后生命质量的全面关注与支持。将“与死神的照面”转化为“生命意义的催化剂”,从而活出更高的质量与更长的周期,实现“仁者寿”(《论语》)、“寿者,酬也”(《说文解字》)的良性循环。
王洪武主编:王立祥教授,您提出的“死病老生”新序,是一场深刻的生命观革命。它指引我们:
· 于起点 “视死” 而规划(养生),
· 于过程 “欲死” 而坚守(还生),
· 于危局 “起死” 而干预(回生),
· 于终点 “向死” 而超越(再生)。
四重境界,环环相扣,共同铸就了“逆死求生者长寿”这一大道。它融合了先贤哲思与现代医学,将被动承受的“宿命”转变为主动经营的“使命”。宏论振玉,启迪万众,为中国心肺复苏与生命支持事业再立新程碑!“死病老生”四重境界,不仅是一场生命观的革命,更是对现代医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深刻实践,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心”智慧。
参考文献
[1]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2016, 28 (12): 1059-1079.
[2]王立祥. 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31(5): 536-538.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5.003.
[3]王立祥, 刘中民, 刘亮. 中国心肺复苏培训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 62-72.
[4]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 30(5): 385-400.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8.05.001.
[5] 王立祥,吕传柱,余涛.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J].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2018,2(6):367-369.
[6] 米玉红、周飞虎、王立祥等.《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孕产妇心搏骤停防治救指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3年1月第35卷第1期.Chin Crit Care Med january 2023,vol.35,No.1
[7]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0, 45(4): 345-258. DOI: 10.11855/j.issn.0577-7402.2020.04.02
[8] 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9): 957-959.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9.004.
[9]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年 4 月第 31 卷第 4 期 Chin Crit Care Med,April 2019,Vol.31,No.4
[10]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米玉红 王立祥 程显声.《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静脉血栓栓塞性CA指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 年 12 月第 30 卷第 12 期 Chin Crit Care Med,December 2018,Vol.30,No.12
[11]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张重阳、李立艳、孟庆义、王立祥.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年 8 月第 29 卷第 8 期 Chin J Emerg Med, August 2020,Vol. 29, No. 8
[12]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胡婕,刘辉,刘亚华,周飞虎,刘中民,王立祥.陆战伤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解放军医学杂志,2023,48(4 2023-05-18
[13] 王立祥、刘中民 创伤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观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2年 4月第 24卷第 4期 Chin JOrthopTraumaApril2022Vol.24No.4
[14] 王立祥. 腹部心肺复苏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
[15] 王立祥,心肺复苏王立祥观点[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12
[16] 刘中民,王立祥,李静. 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建设蓝皮书(202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2年11月第34卷第11期
编辑:王洪武、王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