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文化

    周广霞:枣花姑娘的枣庄情

    2025-10-29 20:36 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核心提示: 【讲述人】周广霞,山东枣庄人,齐鲁文化研修者。齐鲁国潮美服总设计师。鲁南兰陵绣传承人,经营服装行业多年,擅长以国学元素为核心设计服装,摆件,书画等文创艺术品,以为家乡文化代言为己任。以弘扬齐鲁文化为终身奋斗目标。

    作者:万昿道人   讲述:周广霞   摄影: 胡天宇

    枣庄,位于山东之南,是齐鲁文化中极具魅力的千年古城。民风淳朴而远承孔孟墨家之道,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文学,思想,艺术家的人物故迹。自7000年新石器时期枣庄就有人类繁衍活动。夏商周时期薛国,滕国等诸侯国据此建立与消融,经历春秋战国,诸子聚齐鲁而百家争鸣。到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潮天下名扬,三国归曹魏时大力开发,至明代崇祯元年"枣庄"正式形成,孕育出独有的地域文化。

    枣庄,因枣成名,因枣起源,因枣而发展,每年仲夏外出游玩赏枣花是枣庄人最喜欢的事

    【讲述人】周广霞,山东枣庄人,齐鲁文化研修者。齐鲁国潮美服总设计师。鲁南兰陵绣传承人,经营服装行业多年,擅长以国学元素为核心设计服装,摆件,书画等文创艺术品,以为家乡文化代言为己任。以弘扬齐鲁文化为终身奋斗目标。

    一,枣庄起源的民间传说

    周广霞说:"听老人们讲,很久以前,枣庄还叫临城的时候,饥荒让人们易子而食,民众痛苦不堪,有位名叫灵山老母的美丽女神不忍众生受苦。在天上投下种子。种子一夜发芽长满枣树。掉落无数红枣救活了乡亲。后来这里形成枣林,人们聚集发展成村落,又成就枣庄之名。

    二,枣花姑娘的情结

    记忆深处,儿时的我总是站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枣树下,仰着头透过斑驳的树影看着枣花和父亲在忙碌劳作。那些黄绿色的枣花很朴实,体态娇小不鲜艳,仅是星点般的隐匿于林。小小的我便懂枣花的美,总求父亲用竹竿捅落一朵在地,我兴奋的去品那蕊中幽香。枣花被带回家把玩,一不小被狗子吞掉,气的我坐在地上哭阿哭,哭累了自顾拿着针线在肩头歪歪扭扭的绣一朵枣花,衣服是捡姐姐穿剩下的破旧蓝布,我扯着画满枣花的风筝,跌跌撞撞的每天行跑在路上,而鲜嫩的枣花在我衣上显得夺目,于是我"枣花姑娘"的外号不胫而走。

    周广霞说:"那时的我只喜欢东描西画,一切全凭热情冲劲,在土墙上画着凤凰,在寒窗上刻着冰花。最多的是在衣服上绣花,鸟,草。还偏爱自己制衣,那些五颜六色的布头缝来剪去硬拼接,胡乱套在身上,再涂上满脸的花红描绿,就这样高调的屋里屋外炫耀,总被家人笑骂成乞丐。由于不懂裁剪,时常无法脱掉不合身的衣服甚至导致呼吸困难,不得不求助家人脱险,尽管狼狈不堪却也乐趣满满。唯一梦想就是长大后设计出有枣花图形的服装走秀,让所有人都喜欢枣花,这段经历,也算是我作为服装设计师的启蒙和对家乡枣庄深深眷恋与情怀了"。

    历史悠久的山东枣庄,也是齐鲁文化发源地,更是被戏称为中国最早的造车厂,著名的典故“奚仲造车”中奚仲以枣木为车轴造车的故事也是名闻天下,据《滕县志》记载:夏禹之时,发明了两轮马车。造车有功,拜为车服大夫(“车正”)。大禹封他为薛国的国君,奚仲于是成为薛国的始祖。《道德经》中提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就是详细记录当时车的构造。由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奚仲造车方式影响千年,后世驰骋杀场的战车,或是运载行人行李的牛车。无不受其中影响。枣木结实而稳定的特性也是广为流传。

    周广霞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枣庄姑娘,从小便跑遍家乡的山山水水。这里物产丰富,风光秀美。熊耳山,万亩石榴园,莲青山等名胜以及100多座山峰耸立,有无数山泉汇流成河,滋养万物一方水土,难忘的是九龙泉的甘甜沁心,王屋山的松柏挺拔,泗水河的风拂两岸,卧佛寺的千年禅影,不仅存于我笔下的丹青观物。更是吸引了众多古今人文雅士观赏游玩,留下许多美好传说和千古诗篇。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甘泉寺》:藤花含笑迎客驾,泉水流声接人谈。井连甘泉水接水,藤缠古杏花上花。

    文人孟郊《登百里山小王屋亭》:百里山房群峰秀,天开画阁万方俱。睡来梦过知多少,故泽千年人事疏。

    明代王九清《九日游青檀山》:隐隐山坳寺,崎岖石路通。黄华围蔓草,红叶点霜枫。落日衔山影,征鸿没远空。登临无限乐,身在图画中。

    现在的我时常念着诗歌,梦回到儿时的年代,谁能想到那个自小听着柳琴戏、山东快书、看着皮影戏。接受齐鲁文化熏陶的枣庄女孩,竟在成人后没有从事心心念念的服装设计。被家人安排进技校做了电工。那个像枣树一样高大的父亲亲手把我梦中的枣花丟掉了。

    三,从枣花姑娘到火花姑娘,百炼成长

    周广霞说:”从少女时代穿着漂亮的衣服拿着画笔在城市和山林间的跳跃记录者,到青年后变成身着单调的工作服拿着钳子,扳手在城市里电线杆上掐线接线的生活转变是如此之大,梦里的枣花竟闪耀着幻化成了火花,遥不可及了,清香甜蕊的旧日味道再无重逢。作为电工,那些循规蹈矩朝九晚五的刻板日子有很长一段让我认了宿命,金属工具叮当的碰撞声总也压不住自己的心跳。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也看不清自己模样,在这竞争激烈的年代,稳定的工作是首选。最难过的是很多从前曾叫我枣花姑娘的人们开始叫我火花姑娘了。

    从前的我爬在枣树上无忧忧虑的看世界,现在的我经常在电线杆看世界。两者高度相同距离相同。角度和心境绝不相同。同样的风从耳边拂过,却已不是儿时的呼啸。倔强的枣花姑娘心绪难平。

    命运被改变的那天终于来了,我像往常一样得到通知,去某地处理电力问题,却发现制造麻烦的是只挂在天线上的迷途风筝,摘下那只风筝,上面不知被谁画上一朵枣花,这让我顿时泪流满面。少年时代的初心被唤醒。我毅然的辞退稳定的电力工作。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从父亲愈发沧桑的枣树般身影下逃脱。独立的走向未知的社会。去实现枣花姑娘的抱负。

    然而,现实给我了不断重击。初入社会便接二连三被服装厂拒绝,没有人会去录用无设计基础和经验,只凭一腔热血的新人。在尝试多种临时工作后,我终于明白作为小白我无法立足家乡。一个人看着布满电线的杆子发愣,不知何去何从。这时童年练就的绘画给了我好运,因缘聚合我去了浙江嘉兴成了一名陶瓷绘画师,收入虽然不多。能放下钳子,扳手拿起画笔做着与设计相关的工作也算心满意足。学徒时代,我用心专研绘图造型和色彩。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打磨成品。成为设计师后,潜心研究国际新式潮流。在外漂流的那些年。由于我眷恋着家乡,所以笔下陶瓷画满了家乡枣庄的秀丽风景,风土人情,山村老林,产品投入市场后受到极大欢迎,也总为好奇的南方小土豆们介绍我的家乡枣庄。更用心的在南方各地学习服装置版,设计和先进的运营方式。夜晚回宿舍的路上,走在车水马龙的陌生城市,手伸开,会感觉拉着一只画满枣花的风筝在带你用力前行。月亮越明亮,归乡的心越浓。

    四,初尝创业,水花姑娘又上线

    在南方学习多年,已技艺有长的我,不忘初心,信心满满的回到家乡创业,当下的服装行业并不好做。我的工作室成立后为了生活,设计跟随行业流行风向,采取模仿国际流行衣服置版,就这样投入市场后并无特色可言。反而因为类同样式而淹没人海中。创业艰难啊,投入产出销售无法持平。每天焦头烂额在盘算紧缩的生存空间。对员工聊天都会告诫她们什么梦想啊,人生啊。那都是儿时的神话,应对现实吧。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时代变迁,城市换了新颜,童年的枣林都已经消失了,走在儿时的上下学路上,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销售赚钱,人情世故。习惯性手一神一握,只是空空如也,那只指引我方向的风筝消失不见。生性倔强的我不仅大哭起来。这一路从枣花姑娘,火花姑娘,终于压成了水花姑娘。

    父亲的生日宴上,老人看出我满脸泪痕,他还保留我童年自做的小衣服。我勉强脸上挤出一丝微笑,那件笨拙的物件和横七竖八的绣迹,唤不醒我所谓的初心了,生活啊。我真的低头了。好多次夜里我也认真的想。我所谓初心是什么,仅仅是一朵枣花吗?从文化特色来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要找回的是童年的自己,找回的是家乡魂。我这个从小被齐鲁文化熏陶大的枣花姑娘,要立足家乡文化。讲述家乡的故事,格局打开,把家乡文化元素展示给全世界。

    五,开创齐鲁国潮美服,我为家乡代言

    周广霞说:”在那些修炼自己的日子,我多次跑遍枣庄家乡山山水,拥抱着家乡一草一木,倾听着家乡的风声雨声泉水声,踏着童年走过的脚印,记录着枣庄,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和元素,此刻的我才发现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源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作为纯正齐鲁人,真正的齐鲁文化我仅限于管中窥豹,机缘巧合,我有幸结识了著名齐鲁文化学者,中国书画名家,教育家,中国书协山东分会会员,枣庄市书协顾问秦应栋老师,并有幸受其指点书画。从此,不分暑热秋冬的每天两小时一笔一划的练字,尽心抄写名帖以求悟道。从《论语》《国风》认识孔孟的仁义。从兼爱非攻了解墨子的伟大思想,感慨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艺术成就。也沉迷于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越学习越觉得我个人的渺小和对国学敬畏之心,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已。我愿用一生深研国学,悟道修道证道,誓不后退。

    秦应栋老师说:“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国之重器,也是在生活中最指导人的儒家一种思想。我很自豪身为齐鲁子弟,更希望你把这思想永远传承下去!

    秦老师为周广霞提字“创齐鲁国潮美服,展枣庄文化风采”

    这些年我又细心探索制衣技术,以求突破,我融合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庄民间缝绣技艺。创造了齐鲁国潮美服系列。还继承鲁南兰陵百年绣技艺并发扬光大。明确我的目标,我为家乡文化代言,希望世人通过齐鲁服装体会齐鲁人的大气,美丽,文化厚重的点滴,对我的家乡宣传有所贡献。

    齐鲁国潮美服理念:在中华文明背景下,以齐鲁文化元素为美学基石。结合当代时装材质与潮流,创编出融合新材料,新工艺及新科技的国潮美服。

    鲁南兰陵绣是周广霞继承民间技艺并发扬光大的文创品,兰陵绣图案多以各种脸谱出现,鲁南地区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男女佩戴面具起舞,悬挂兰陵绣于床头,门窗,寓意辟邪,吉祥如意。最早传说自《旧唐书·音乐志》:“代面出于被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这就是名垂千古的《兰陵王入阵曲》之来历。兰陵王面具传说有多以铜铁和绣布制成。鲁南兰陵绣百年传承自刺绣技艺,也是齐鲁文化中不能忽视的文化传统。

    齐鲁国潮美服服装设计的样稿推出来之后,被著名文化学者,前中华文促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郑耀东老师的高度评价:展齐鲁文化之厚重,树国潮美服风范。作品能被认可,让我有了更多的展望,坚定选对了方向。我也不禁感慨万分,岁月悠悠,转瞬之间已至此刻,我怀揣着儿时那份纯真的梦想,将记忆中的枣花图腾,细腻地绣绘于我心仪的衣物之上,那轻盈的手帕,温暖的围巾,乃至每一件能够触动心灵的服饰。这不仅是对个人梦想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欲借由这一针一线,为枣庄悠久的民俗文化搭起一座桥梁,让每一抹枣花图案跃然衣间,成为传递美的使者,让每一位热爱时尚与生活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源自乡土的温婉与雅致。

    并且,我深信,每一件绣有齐鲁国潮文化元素的衣物,都不仅仅是穿戴之物,它们更像是一个个故事,讲述着枣庄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传递着那份源自大自然的纯朴与美好。我期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这些故事流淌在人们的日常之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将不断学习,探索更多创新的设计手法,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使齐鲁国潮美服系列既保留其经典韵味,又不失时尚感。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鼓励大家动手参与,共同探索与创造,让齐鲁国潮文化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花朵。

    最终,我梦想建立一个平台,汇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与手工艺人,一起将枣庄乃至更多地方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看到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中国传统艺术画卷。这不仅是对个人梦想的追寻,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一份责任与担当,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文化传奇。

    结束语:当年那个爱跑爱玩爱跳的枣花姑娘,现在已人到中年,历经沧桑,童年的枣花已经成为脸上的皱纹。初心还在,还未被现实屈服,枣树一般高大的父亲也已仙逝回归山林庇佑着我。而我依然跌跌撞撞的走在为家乡代言,为齐鲁文化弘扬的道路上。童年那一只只画满枣花的风筝满载着信仰飘在当空,为我前行的道路永远指引着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