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心肺复苏生命支持“有用”又“有效”
2025-10-29 20:28 中生网核心提示: 编者按:在第七届北京香山心肺复苏生命支持会议上,邀请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他发表了题为“从‘有用’又‘有效’——心肺复苏提质升级服务民生”的主题演讲。
第七届北京香山心肺复苏生命支持会议上呈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倡导心肺复苏“有用”向“有效”提质升级服务民生。
这些年来,全社会乃至我们每个人都始终关注着心肺复苏这一议题,因为它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紧密相关。然而,正如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迈向提质升级的新阶段,白岩松认为到了2025年年末,针对心肺复苏这一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提质升级。那么,若要简明扼要地概括,这种提质升级就是从更多人认为有用,向真正有效的方向转变。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逐步推动相关仪器及手法等在社会上的普及,培训人员日益增多。大家秉持着一种信念,即这些仪器和手法必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显著的庇护作用。仔细思考后会发现,近年来随着相关仪器的增加,培训人次也在不断攀升。但实际有效的救治是否实现了大范围的进步?我们是否已经到了必须强调“有效”这一关键点的时刻?白岩松认为在“有效”之前还应加上两个字,那就是“安全”。在日益老龄化的背景下,相关仪器的应用、相关技术的运用以及新的心肺复苏手段的采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切应该建立在安全性的基础之上。
接下来,我们还需着重强调有效性。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训人次不断增长,这始终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进步。随着培训人次的增加,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在关键时刻突破心理障碍,能够有效的使用?这几年白岩松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已采访过一些相关志愿者。询问过他们对心肺复苏在关键时刻,甚至内心深处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在至亲或身边同事急需救助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施救?他们表示,一定要将相关培训内化为一种肌肉记忆,而非仅仅一两次的练习就能达到效果。实际上有些经过培训的人员,在身边朋友倒地时却不敢伸出援手,因为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虽然接受过培训,却并不具备真正的实操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将人次数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每一个人,并通过更加专业的培训,使其接受四到五次甚至六次的培训。这样,在关键时刻,他们也能有效地运用所学技能。我认为,这是当前整个社会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因此,无论王立祥教授等人提出的心肺复苏更加安全的手法,还是在卫健委的倡导下,包括红十字会和社会各界在内的各种仪器在我们身边日益增多的情况下,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在关键时刻确保专业人士能够高效发挥作用,从而有效挽救生命,这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内需关注的重点。这不仅是提质升级的关键所在,更是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白岩松,王立祥, 七分救援在平时 [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 01 ): 6-6.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0.01.002
(作者:王立祥、魏捷、宋维、米玉红、李静、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