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文学

    岩峰:在“青年书店成立四十周年暨《呓语》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5-10-28 10:31 中生网

    核心提示: 四十年过去了,作为实体的青年书店早已随风而逝,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特殊年代的记忆与风景,一个曾承载着我和同事、文友梦想的摇篮与方舟,她不但没有随风而逝,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凸显,更加清晰,也更加珍贵。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友,你们好!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参加“青年书店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暨《呓语》出版座谈会”。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市作协谭践主席、齐欣副主席和贾福英主任和从北京、济南、喀什赶来马启代、夏海涛先生和王坤、杨霞女士,还有德高望重的鲁风先生、崔西明先生!

    下面,我就青年书店的创办过程和诗集《呓语》的出版经过稍作说明,同时,也简述一下举办这次活动的起因。

    和众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并从初高中时期就尝试创作,尽管这是不自觉的,但却为我后来“自觉”地创作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说,我的从事文学创作并不完全是受后来“文学热”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相对开放和包容的年代,也是不断产生奇迹的年代。1981年秋,高中毕业后的我和大汶河沿岸十几位文学青年自发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团——“汶河文学小组”,并创办油印杂志《汶河浪花》,其中成员和编辑之一,就有今天在坐的诗人董传元先生。


    谭践先生(左)、马启代先生(右)为岩峰诗集《呓语》发布会揭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庭负担的加重,一部分文友开始娶妻生子,没有娶妻生子的文友也迫于生活压力,大都放弃了文学创作。为了以文养文,以文会友,在宁阳县政协、文化局、文化馆、新华书店和南驿区文化站、齐海联中等有关部门、单位的关怀扶持下,在众多亲友的鼎力协助下,1985年秋,我和文友、同学韩润功、刘福辉在古镇大汶口创办了汶河两岸、泰山脚下第一家证件齐全的民营书店——青年书馆——后改名青年书店,并在当地引起轰动,成为汶河北岸一个重要的文化坐标,一道特殊的风景。

    翌年春天,作为宁阳县唯一的青年代表,我参加了“泰安市首届群众文化工作会议”,并做典型发言,还应邀到省内各文化景点参观游览。

    书店在大汶口存在的三年多时间,在坐的齐欣先生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由于种种原因,书店的经营发展在大汶口并不顺利,不但遇到很多麻烦,还经历了许多令人难以言说的苦难,但因为那里有一个好朋友,就是在坐的齐欣先生,结果总能化险为夷,或者说柳暗花明。他是一个文弱书生,也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正是因为他的勇敢与智慧,才让我们和我们的书店在大汶口坚持了三年之久。今天在坐的马广东老师当时在济南读书,听到书店的遭遇,也不断来信勉励,让我和我的同事在暗夜中看到了星光,获得了力量。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刚正不阿的房东夫妇,是他们的不计名利、不畏强暴,让青年书店在每一个紧要关头都有惊无险,毫发无损。


    杨霞女士代表与会者向《呓语》作者岩峰献花


    由于我的本末倒置,书店的经营状况尽管看上去红红火火,但实际状况并不乐观,之所以能坚持三年之久,和我刚才提到的知己好友齐欣、马广东等有关,和侠肠义胆的房东夫妇有关,和众多读者的不离不弃有关,和王鲁民、常林所在的磁窑新华书店的大力支持有关,和我同事们的任劳任怨有关。在这里,我无比沉痛地向英年早逝的两个同事——韩润功和牛洪光致哀,他们和青年书店一样渐渐远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和高贵品质必将和青年书店一样铭刻在古镇汶口的文化史册,历久弥深,永垂不朽。在这里,我还要向刘福辉、张红阳、侯军、刘琴等同事和我的弟弟杨洪起、妻子王艾文表示感谢,和我在一起,你们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但你们知道,我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无可奈何的,除了爱与文学,我真的一无所有,一无所获。感谢你们的理解和包容。我知道,无论我是落魄还是得意,你们都不会远离我,抛弃我,正是因为有这种自信,我才有勇气走到现在,并且还要和你们一起走下去。

    说起文学,突然想起我目不识丁的母亲。是的,我能够走到今天,并且在文学事业上取得一点成绩,首先不是来自文学大师的指引,而是来自我母亲的宽宏大度。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候,她没有计较我的懒惰与懈怠,而是鼓励我读书写字——这也是她对文化的朴素理解。我的创办文学社、创办杂志、创办书店,直到后来背井离乡,说实话,她帮不上忙,但她是默默的支持者,拥护者。关于她,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可以拍一部电视连续剧,但限于时间,我就不多说了。我相信,此刻她在天上也正关注着我,祝福着我,因为无论她生前生后,我从来没有觉得她老人家离开过我。


    左起:作家秋枫、马广东、谭践、李东平


    是的,正是因为文学,让我没有把青年书店经营好——尽管没有文学,我也不一定能把青年书店经营好。在大汶口三年多,“以文养文”我没有做到,但“以文会友”我做到了,并且至今为此感到荣光。在这里,我接待了莫言的老乡赵希臣,接纳了宇宙风文学社实际掌控人苏东国,招待了不知多少知名和不知名的文朋诗友……更让我欣慰的是,在这里我结识了时在泰安师专读书的文友马启代和时在泰安乡镇企业局上班的文友谭践,并于1988年春天,和他们合出了泰安市有史以来第一本现代诗集《太阳泪》,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今还有人在津津乐道。在这本小书的出版过程中,齐欣先生做了大量工作。还有马广东、董传元先生和李建玫女士,都曾为这本小书的出版出力献策,奔走呼号。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我的妻子王艾文女士,在那个非常时期,她的挺身而出、不畏强权不但保护了我,也保护了《太阳泪》没有被洗劫一空。

    和马启代、谭践等文友的相遇相知,增加了我的见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这些年来,我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但因为文学,因为诗歌,我们一直密切联系着,并且成为始终不渝的朋友。很幸运,今天为我主持这个座谈会的正是两位,他们一个是泰安市作家协会主席,一个是长河文丛、诗歌在线的总编,是缘分,也是我的福分。今天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们的下一代、青年作家马晓康,也是拙著《呓语》的主编。他和青年诗人夏圣修,都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学的未来。感谢晓康,也祝福晓康和圣修。


    左起:诗人、作家杨霞、张传旺、齐欣、岩峰、董传元、马启代、常林


    书店三年,我个人的创作也有所起色。除了和马启代、谭践二位出版了诗集《太阳泪》,我还在《当代诗歌》《青年诗人》《诗歌报》《散文诗》《山东青年报》《中学生报》《中学生文学》等省级报刊发发表作品。此外,我还和张红阳创办了油印刊物《晨曦》,由此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

    四十年过去了,作为实体的青年书店早已随风而逝,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特殊年代的记忆与风景,一个曾承载着我和同事、文友梦想的摇篮与方舟,她不但没有随风而逝,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凸显,更加清晰,也更加珍贵。她已经融进我们的血液,我们的灵魂,或者说,她就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出于上述因素,才有了今天对她的纪念,正如王鲁民大姐所说:青年书店已成《幻影》,馨香依旧;书店青年尚在《呓语》,夕阳更红。


    左起:董传元、常林、王艾文、岩峰、张红阳、沈传法


    关于诗集《呓语》,在这里我再重复几句:这是我的第八本诗集,她的出版是长河文丛编委会和出版社策划并择选的,当然离不开启代君的推荐,又因为是晓康贤侄主编的,为此我感到十分荣幸。除了出版社因为种种原因要求撤换和修改的作品外,对这本诗集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是2016年之前的旧作,但还有人看,还有人喜欢,说明它们还没有完全过时。我一直在要求自己,应景的、媚俗的东西不要写,违背常理的东西不要写,故作高深的东西不要写,但愿读者朋友没有从《呓语》中看到这种令人作呕的文字。


    座谈会会场


    迄今为止,我出版了十多本选集,其中我最满意的五本都是马启代君帮助出的,且不说内容如何,至少“看上去很美”,很熨帖,很畅快。在这里,我很愿意插播一个广告:要出书,找长河,保您满意!

    最后,再次感谢指导单位、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各位先生女士!再次感谢齐欣、马启代、董传元、常林、张红阳、沈传法等好友近几天的辛苦操办!再次感谢各位亲朋好友莅临捧场!同时,也向在每一个重要节点,给予我巨大帮助和关怀的兄弟姐妹致敬!并向为这次座谈会发来贺信贺词和诗文的各位师友深表谢忱!祝福大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