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文学

    难忘的烽火岁月 ——记抗美援越老兵陈金华

    2025-10-26 17:18 中生网

    核心提示: 陈金华,生于1939年12月,大盘镇后塘村人。1959年冬应征入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参加援越战争,在部队期间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在中越边境执行任务期间,因作战勇敢被授予三等功勋章及喜报。1969年退伍回乡。

    作者|周梅玲


    位于大盘山下的大盘镇后塘村,是东磐革命根据地老区。19世纪40年代,本村有识之士陈伟卿在杭州接受先进思想教育,回乡后筹备成立东磐武工队,由此把路南、路东、路西根据地连成一片以便解放军顺利南下。武工队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后塘和光明村一带工作,与村民们朝夕相处,陈金华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那时候陈金华尚10岁左右,他4岁丧父,在家中排行最小。哥哥心疼这个聪明的小弟,扛下了家庭重担让小弟去读书,在兄长的关照下他在大盘小学顺利读到毕业。学习文化知识使他比同龄人有了更多的认知和领悟,看到武工队员驻扎在村里宣传革命道理,为改善村民缺吃少穿的生活,带领中青年农民上山开荒种玉米,鼓励村民勇敢反抗旧社会,开展“二五”减租斗争。少年的他渐渐有所懂得,革命战士是先进的人,是来帮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的人。

    随着新中国成立,陈金华也长成了英俊威武的少年。在他20岁的时候,怀揣小时候的梦想报名应征,根正苗红的他顺利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他所服役的是上海空军二师,记忆犹新的是,入伍那时刚好是1960年的元旦,作为新兵的他在上海浦西度过了部队里的第一个新年,让他感受到部队大集体的温暖,也感到幸福和自豪。

    在部队期间,陈金华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小学毕业的他在部队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在训练之余给战友们读书读报,教战友学写字学文化。由于他的良好表现,在部队期间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那时五好战士的标准是:政治思想好、军事技术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上级领导关注到这个优秀青年,不久在组织关怀下成了入党培养对象,并在1964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本来是陈金华服役期满可以复员回乡的时候,恰好国际时局发生变化,美国借“北部湾事件”发动侵略战争,飞机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威胁中国安全。为了给援越储备力量,党员都暂时不退伍。说到“抗美援越”,陈金华给我们纠正说是“援越抗美”,这里有个主次的问题。在描述战斗经历的时候,说到战争场面陈金华用了“惨不忍睹”“狂轰乱炸”等词语,对牺牲的战友他颇感痛心,说是“惨不忍睹”,并且沉吟良久。这让人感觉到他有别于其他老兵,毕竟是个读过书的人。

    1967年,根据党中央轮换进入越南支援的安排,陈金华跟随所在部队入越。记得那时吃的菜是上海运过去的茄子干,那时中国部队用的是100毫米高射炮,它是苏联KC-19M2式100毫米高射炮的仿制改进产品,用于对付高度在12000米以下的空中目标。14吨重的高射炮搬移费力,到达阵地,先挖出同样高深的壕沟,把炮推进去,上面盖上树木柴草以隐藏目标,只露出炮眼。捕捉空中敌机目标也受天气影响,天气不好的时候可见度低,非常被动。阵地上没有电源,自己发380伏的电用于作业。1967年4月某天,敌机出动,战斗警报拉响,整个师打下300多架飞机,战斗告捷。当然也有失利的时候,敌机把重二千磅的百舌鸟导弹炸弹从空中扔下来,砸出和一个个水塘一样大的坑,如果不幸砸到驻扎地,人员伤亡非常惨重,当时空军七师的指导员也不幸阵亡。说到这些,陈金华连连说“不想回忆,不想讲了”,泪水湿了眼眶。那次,陈金华不幸被炸弹震昏,锁骨断裂,腿中弹片,倒在血泊之中。在越一年后回国,“命大才能回来啊”陈金华感慨地说。

    后塘村和隔壁的光明村都是有革命故事的红色村,后塘村中间的山背上有剿匪的炮楼保存。隔壁光明村的革命烈士纪念堂,书写着为革命捐躯的大盘山烈士故事。后塘村是大盘镇最早办起老年食堂的,傍晚时分,儿媳妇到食堂给拿来了晚餐,对于现在的生活,87岁高龄的陈金华还是满意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