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文学

    烽烟滚滚写丹心 ——记抗美援越老兵金根潭

    2025-10-26 17:12 中生网

    核心提示: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卫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作者|吴警兵


    金根潭,生于1940年10月,玉山镇黄里村人。1959年11月参军入伍,成为南京军区上海空4军高炮2师4团3连的一名战士。在部队期间,每年被评为技术能手和标兵。1963年11月7日《空军报》以《五分钱的故事》为题报道他助人为乐的事迹。1966年10月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在1967年6月23日的一场对空作战中,负伤了还坚持战斗,所在连队成功击落一架敌机;9月底在圆满完成抗美援越对空作战后随军回国,并荣立一等功;10月奉命调到上海市革委会参加“三支两军”工作。1972年奉命调回部队,任空4军高炮3师1营3连的副连长。1978年转业到东阳县朝阳公社(玉山镇)任宣传委员。1988年调到县委党校工作,协助校领导负责后勤、总务、基建等工作,被同事称为闲不住的“后勤部长”。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获得了“金华市最美老干部”的荣誉。



    少年

    盛夏时节,坐在“时代广场”清凉的家里,回想起当年,金根潭不时会陷入一种悠远的情愫之中……

    1940年10月9日,金根潭出生于玉山黄里村,从小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为了能让弟妹安心上学,十二岁的他就跟随父亲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十五六岁就能在生产队记得十分工分,这对他那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还是很少见的。从此,他家从“缺粮户”变成了“余粮户”。

    那时,父亲金松贵(后改名金山水)是四兄弟中的老二,大伯金松栏被抽壮丁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还留下了两个儿子。后来,他自己也被抽了壮丁,后舅舅主动去参军把他换了回来。不久,叔叔金松喜又被抽了壮丁,也从此再无音信。这样,一大家子就留下了父亲和小叔金昔志。

    在这种艰难的岁月里,金根潭由耳濡目染到参加实践,一块块人生的基石得到了有效的构筑与夯实。

    青春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卫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曲英雄赞歌,把我们拉回到那个热血奔涌,青春昂扬的激情岁月。

    1959年11月,二十岁的金根潭满怀保家卫国的热情参军入伍,成为南京军区上海空4军高炮2师4团3连的一名战士。

    这对出生于磐安山区的他来说,既是厚植家国情怀又是追逐青春梦想的热血奔赴。

    当时,部队的生活很艰苦。除了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实现生活上的自给自足。

    在军事训练上,除了队列、兵器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技能训练。金根潭因为身强体壮,被安排在二炮手的岗位上。他说,每门高射炮都由七名炮手共同完成炮弹的发射任务,其中一炮手掌握发射方向;二炮手负责装炮弹;三炮手负责引信(掌控引爆敌机的最佳距离);四炮手掌控发射的高低,并负责排弹壳;五六炮手负责供弹;班长指挥协调。

    当时,他们所用的是85毫米高射炮,每发炮弹16公斤重,射程为五六千米,而且每两秒就要发射一发炮弹。到1964年,改装后的100毫米高射炮,每发炮弹重达31公斤,射程为提升到了一万米。在这个过程中,二炮手讲究的是力量、速度和间隔的匀称度,而且站在炮盘上不动移动,只靠炮盘的转动来完成“接弹”和“装弹”的两个连续动作,这个过程只有两秒时间,而且打一架飞机,需发射五六发炮弹,才能实现有效的追踪和打击,也就是要在12秒钟内完成“从两名供弹员手中接过五六发31公斤重炮弹并装进炮膛”这个动作,很考验一个人的体力、定力和毅力。因此,1963年6月5日的《空军报》还在二版头条位置以《在发发两秒上下功夫》为题,对他们的事迹作了报道。金根潭说,平时训练,他们就用十块砖头来代替炮弹,双手将十块整齐排列的砖头悬空紧夹来回转动、拿起放下,这没有一定的臂力和毅力根本无法完成。面对这些困难,金根潭总是以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一等功臣李海生排长的身上汲取力量,每每李排长给他们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就会在金根潭的心里埋下勇敢和奉献的种子。他说,那时,感觉自己全身都是力量,都是等待爆发的“炮弹”。所以,在多次技能比赛中,他都获得优秀奖,每年被评为技术能手和标兵。

    那时,“三年自然灾害”也影响到了部队的生活,金根潭所在的空军机场附近有五六十亩芦苇荡,可以开荒耕作,开展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活动。金根潭出生农民,从小就学会了农耕技能,在此便可大显身手。不管种蔬菜、小麦,还是耕田种水稻,他都抢着干,都是他带着干,半年时间过去,便实现了丰收,并把劳动成果分享到各连队,减轻了连队的生活压力,他也因此被评为劳动模范。

    在连队,金根潭不仅训练刻苦,各方面的学习也从不落下。由于他苦练杀敌本领,多次立功受奖,1961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艰苦朴素、与人为善,在连队里还留下了一段佳话。1963年11月7日《空军报》“传统颂”栏目发表了顾昌其写的一篇题为《五分钱的故事》的报道,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金根潭的连队小故事,故事虽小,但充满了美好的时代印记和人间真情。故事是这样的:

    情的开头,得从去年春节说起。

    住在上海的空軍某部队三连的战士金根潭同志,在春节假期中,到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找回了五分钱。

    有一个星期天,金根潭和一些同志请假外出。回来的时候,别的同志都买票乘公共汽车,小金也把那五分钱掏出来,想买张车票。不知怎么的,忽然想起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他又慢慢地把钱放进了衣袋,跑步回了连队。

    七月的一天,赤日似火,闷热得透不过气来,小金和连里的一些同志,外出劳动。沿路卖冰棒的高喊:“冰棒,冰棒,五分钱一根。”大伏天,吃根冰棒该多舒服,何况又干渴得厉害呢!小金把手伸进了衣袋里,摸出了那五分钱;又一想,再走半个小时就到了,那里有晾凉的茶水。于是,他又把伸进衣袋里的手,拿了出来。

    今年八月,最后的一个星期天,小金又来到了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忽然看見一位战士,翻腾着衣袋,不知在找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这个同志很早就想买一套《毛泽东选集》,今天书店里有,可惜身上都找遍了,差五分钱。“欠你五分钱行嗎?下午一定送来!”正当那位战士向售货员提出要求的时候,小金从衣袋里,掏出了保存了很久的五分钱,交給了那位战士说:“这儿有,你拿去吧。"那位战士接过钱,望着小金感激地说:“您……”那位战士的话还没说出口,小金 就抢上说:“別客气啦,我为您买到了毛主席著作而高兴。”说着就离开了书店。走了不远。回头一望,只见买书的那位战士,抱着四本嶄新的《毛泽东选集》,高兴地走了。

    故事里的小金,如今已是耋耋老者,每每忆及那段青春岁月,金根潭的脸上还会泛起难以言表激情与荣光。

    烽火

    时间返回1964年8月5日,北部湾上空阴云密布,美国借口它的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军的攻击,派出大批飞机开始轰炸越南北方,并在我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威胁中国的安全。1965年4月,应越南劳动党的请求,毛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

    1966年5月,金根潭所在师部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0月4日,他所在的高炮504团接到命令,立即开赴中越边境,经过四天四夜的行程,抵达广西宁明空军机场待命。在广西休整三个月后,于1967年元旦过友谊关进入越南。金根潭所在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开辟克夫至太原的新防区,以保卫越南克夫机场及铁路沿线的领空安全。

    在越南战场上,美军先进的侦察机频繁活动,轰炸机经常密集轰炸,给我军造成极大威胁。但金根潭明白,在这场血与火、生与死的对决中,拼的不仅是武器装备,更是保家卫国的决心与信念。

    6月23日中午,天气异常闷热,金根潭和几位战友吃过午饭正准备在猫儿洞里休息。突然,他所在连指挥所发出警报,随即一阵刺耳的飞机轰鸣声呼啸而来,只见美战机对其所在部队防区的铁路、车站、桥梁、炮兵阵地等进行俯冲攻击。他所在高炮部队战斗一触即发。他们迅速抢占自己的炮位,迅速定位,对准敌机狠狠地扫射。这时,一架敌机向他们投下了一颗子母弹,阵地上顿时硝烟弥漫、尘土飞扬,炮弹的炸裂声、飞机的呼啸声响成一片。敌机投下的子母弹在六七百米高空炸开,像冰雹一样铺天盖地地炸下来,一下子钢片四射,落入连队阵地,金根潭所在班瞬间出现重大伤亡,一炮手当场牺牲,四炮手腰椎重伤,班长和三炮手均负伤。金根潭也被弹片击中,一枚弹片擦破了他的左额,一枚弹片擦破他的右臂,一枚弹片从他的右胸穿入从后背穿出,立刻鲜血满身,痛如刀割。其他战友赶快抬来担架要把他送下阵地,但他坚决不肯离开,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这时,带伤坚持指挥战斗的班长正号召大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金根潭顿时鼓起斗志,大声呐喊:“只要炮弹供上,我一个人也能坚持下去。”他忍着剧痛,毅然扛起31公斤重的炮弹塞进炮膛,瞄准敌机,只见一阵黑烟,一架敌机被打了下来。

    轻伤不下火线,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的金根潭依旧挂念战况。得知接替他的战友,又遭敌机攻击而英勇牺牲的消息后,金根潭再也躺不住了,坚决要求返回前线。虽然医生没同意,但他还是搭乘医疗车返回连队,坚持参加战斗……

    正是在这场战斗中,金根潭所在连队击落一架敌机,并活捉了美军飞行员。1967年9月底,在圆满完成抗美援越对空作战后,金根潭随军回国,他所在的师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嘉奖,金根潭所在班荣获“英雄炮四班”称号,他本人也荣立了一等功。

    丹心

    1967年10月,金根潭奉命调到上海市革委会参加“三支两军”工作。1969年,金根潭所在的高炮2师奉命调往天津,他被留守上海继续参加“三支两军”工作。1972年,金根潭奉命调回部队,任从福建调到上海的空4军高炮3师1营3连的副连长。因为他的抗美援越经历,在战士中很有威信,不管是政治课还是兵器知识课,不管是队列训练还是技能训练,他都自己上,与战士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转眼到了1978年,这是一个满含生机,一切都富于理想和力量的开始,著名诗人李瑛在《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中写道:“当残雪融化,枯草间露出一丝鹅黄/我听到蓬勃的春天在那里歌唱/又一阵暴风雪已经过去/天空射下灿烂的阳光//无论是九天惊雷,还是春潮汛涨/都抵不过我们战斗生活的喧响/听,一粒粒萌生的种子在召唤明天/千山万水间,呈现出何等繁忙的景象”。

    这一年的八月,金根潭告别了近十九年的军旅生涯,按政策转业到当时的东阳县朝阳公社(即现在的玉山镇)任宣传委员,任上依然以军人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处处以身作则,与乡亲们打成一片,时常忙得脚不着地,被群众称为“老黄牛”。十年后,他又被调到县委党校工作,协助校领导负责后勤、总务、基建等工作,当时党校正大搞基建,许多楼房需要重新建设,金根潭就天天待在工地把关工程质量,常常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钟。对来党校开会、学习的学员,不管白天、晚上,只要有事情都会热情地去帮忙。在单位里,“木工”“电工”他都抢着做,被同事称为闲不住的“后勤部长”。直到退休,他都兢兢业业,为党校的基础建设和后勤服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并获得了“金华市最美老干部”的荣誉。

     

    从青春年少到峥嵘岁月,从艰难时世到幸福晚年,金根潭都有一颗良善之心、家国情怀。随着时间地推移,硝烟散去,所有经历都融化在了他满脸的红润和不住的赞美之中。

    当年的赤子,如今丹心依旧、初心如磐。

    2025年6月20日17时47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