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建军功 ——记抗美援朝老兵叶良积
2025-10-26 17:04 中生网核心提示: 叶良积,1930年1月26日出生,方前镇岙口村人。1951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是造桥开路的工程兵。因表现突出,在平凡的岗位上荣立二等功两次。1954年10月回国,之后回家务农。
作者|周梅玲
从1930年到2025年,岁月已转过96个年轮。近一个世纪,世界早已沧海桑田,但在亲历抗美援朝的志愿兵叶良积心头,生命之火依然温暖向上,那段烽火往事依然历历如昨——
1950年1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战火已经烧到我们的门前了,放火者已经暴露了他们的野心了,处在侵略者刀锋之前的中国人民,怎么能够熟视无睹?怎么能够置之不理?我们的热血同胞,怎么能够不纷纷起来以志愿行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在这样的局势下,1951年4月,叶良积踊跃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加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被部队接收后,先进行一个星期的集训,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躲避枪、炮弹的攻击,挖防空洞、造桥修路。勤奋好学的叶良积通过集训,学到了工程兵的基本技能。之后,部队整装出发,哪里需要去哪里。为了躲避敌军的轰炸,部队常常是太阳落山之后才摸黑前进,白天以休息为主。叶良积所在部队是工兵14团1营2连1排,主要任务是给战区造桥和修路,以便部队顺利作战。虽然不是前线,但工兵哪里有需要就要顶着危险第一时间奔赴到哪里,修筑工事,时间紧、任务重,赶活没日没夜,做好才能松一口气,非常辛苦。在没有险情的地方修桥修路还好,如果被敌机发现,就是在明枪明炮中抢修,既要完成工程又要注意安全,难度很大。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在距离清川江约5公里的新安江上造桥,朝鲜的冬天格外寒冷,冷风呼呼地刮来,刺骨难耐,江水结冰成茫茫一片。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为了部队能在敌机发现前让部队顺利过江,抢的是时间和速度,抢的就是战士们的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叶良积毫不犹豫带头跳入水中作业,战士们也没有任何迟疑纷纷跳入水中。虽然都穿有防水外套,戴着防水头套,但还是冷入骨髓。不巧的事,不一会儿,头顶就出现了盘旋轰炸的敌机,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他亲眼看到,敌机疯狂地向大桥扫射并发射炮弹,战士们手无寸铁躲闪不及,被炮弹击中的地方不幸夺走了5名战友的生命,鲜血染红了河面。叶良积幸运地躲过炮弹,幸存的战士等敌机走后,继续修桥。这次经历是叶良积援朝战争中遇到最危险的时刻。成了叶良积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伤痛。
期间,他也曾被安排哨兵工作,虽是简单的任务,却意义重大。每天就隐蔽在山洞口,发现敌机来侦察时,便向空中放枪,提醒附近的高架炮部队。24小时的坚守,方能不漏过任何信息,及时给部队报信。哨兵岗位虽说不是冲锋在前,但也是危险无处不在。
在部队3年,叶良积做的都是造桥、开路、站岗的后勤工作。怀着报效之心,没能上一线战场让他觉得有点遗憾,曾向班长要求上前线,却没得到批准。领导告诉他,岗位没有主次之分,无论哪个位置都是战斗需要,都能立功。之后他安下心来,埋头于造桥修路的后勤工作。由于他吃苦耐劳,冒着生命危险顺利完成工作,曾获得两次二等功,这是他所在班里最高的荣誉。他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因为自己对祖国怀着忠心,无论是在敌机轰炸的情况下修桥,还是在冰冷的江水中造桥,他从未有一丝的犹豫。他说“越危险,越困难,就越需要我。”
1954年10月,叶良积回国,先后在湖南省南平市、长沙市建造营房。三年后回到家乡务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