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夜急行军 ——记抗美援朝老兵楼普良
2025-10-26 17:02 中生网核心提示: 1951年2月,获得了土地的楼普良参加了13独立营,当时该部队主要承担剿匪任务,其时,磐安的土匪大部分已经剿灭,小股土匪活动还时有发生。1952年底,在经历了剿匪工作后,楼普良被征入21军63师188团,来到了上海集训,为开赴朝鲜战场做准备。
作者|潘一旭
楼普良,1932年12月出生,尖山镇楼界村人。1951年2月入伍,在深泽参加当时的剿匪部队。1952年,应征加入21军63师188团,赴上海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集训。1953年3月进入朝鲜,在岭丁里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开赴朝鲜对敌作战最前线的355阵地接防。接防后,和美军打了10多天。回撤后,所在部队主要工作是修建工事、造营房,同时也给当地老百姓造房子。1956年3月回国后,回到老家务农。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1950年开始,磐安县所有地主的土地及公地,连同其它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改革后,过去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拥有自己的土地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1951年2月,获得了土地的楼普良参加了13独立营,当时该部队主要承担剿匪任务,其时,磐安的土匪大部分已经剿灭,小股土匪活动还时有发生。1952年底,在经历了剿匪工作后,楼普良被征入21军63师188团,来到了上海集训,为开赴朝鲜战场做准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1951年后火遍全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从1953年3月至1958年7月,第21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1月下旬,第21军按照中央军委做出的国内部队到朝鲜轮换计划,从华东开赴东北机动。1953年3月,作为第二期轮换计划部队之一的第21军,在军长吴咏湘率领下,带着第61、第62、第63师从上海出发,经由通化,八道江、辑安陆续入朝。在朝鲜5年又4个月的时间里,第21军参加了反登陆作战准备和著名的金城战役,战后积极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朝鲜战后重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楼普良所在的63师188团参与了其中的各种作战任务。
二
1953年5月,楼普良在朝鲜岭丁里集训结束后,部队准备开往对敌作战最前线355阵地接防。为了防止敌机轰炸,在赴前线的过程中,都是昼伏夜行。“通常是每天下午6时左右出发,一直走路,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才停下休息,一般每个晚上要走90里路左右。”楼普良说,有一次急行军,一个晚上爬过一座大山,走了120里路,到后来背着迫击炮行军,背部骨头嘎嘎响,身体吃不消了。到了平地休息的时候,坐着就起不来了,一位义乌的战友扶着他站起来。有一位山东战友见此情形,就和楼普良换着背。这位山东战友是用扁担挑背包、大米、菜等物资的,由他来扛迫击炮,楼普良挑担。担子有七八十斤重,但比扛迫击炮轻松了点。
行军路上危险不断,经常敌机飞来。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他们团正埋灶做饭,敌机过来了,饭煮了一半还没熟,马上挑起饭锅就跑。敌机每五架一个纵队,一共前后飞来了四五十架,听到敌机飞来的声音,大家就马上卧倒,敌机过去了,就继续走。这样走走停停,一个昼夜走了不到30里路程,最后走到了一处山林中,楼普良就在溪边靠着堤岸休息。到了第20个夜晚,到了一处叫谷山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志愿军坑道,是个补给点,团里派楼普良和3位战士一起进到里面探路。坑道里面有个山洞,是个仓库,里面储存了大量粮食。有了粮食补给,为后面的行军带来了很大帮助。
后来,又继续行军28个晚上。通常是下午4点分组上山,四人一组,两人找水,两人找柴火,然后用油布搭一个蓬烧饭。吃完饭后集合,由营长训话,训话完毕就开始行军。经过48个夜晚的行军,终于到达355阵地。
三
到达阵地后,部队开始和60军换防。楼普良和战友们刚坐在坑道旁休息,地道里面的战友马上喊他们进战壕,说外面危险。刚进地道,外面就有炮弹落了下来。战壕里面都是钢筋打入岩体浇筑的,比较安全。楼普良所在的班有10多个人,在同一个战壕里。当天晚上,他们就投入了战斗,楼普良打了70多发炮弹,直到早上9时双方交战才告一段落。接着又坚持了10多天,双方炮火相接。
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随后,双方部队各自撤离前线两公里,中间地带建立非军事区。部队回撤后,楼普良部队在一个半山腰上驻扎了半个多月。工作内容包括造营房、造民房,同时做好警戒和瞭望侦查,发现哪里有烟火,就按地图汇报。后来又回撤到另一个驻地,主要就是帮助朝鲜战后重建。
四
战后的朝鲜山河破碎、一片凋敝,基础设施要重新建设,国民经济要尽快恢复,人民需要休养生息,朝鲜领导人再次向中国发出求助请求。“帮人帮到底”,毛泽东主席爽快地答应了朝鲜同志的请求。接到继续留在朝鲜的命令之后,第21军开始执行新任务。留守朝鲜的志愿军将士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既能打仗,在生产建设上面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手,21军将士成了帮助朝鲜老百姓重建家园的主力军。战士们为驻地老百姓砍柴、挖地窖、盖茅草房,想方设法保证他们有房住、有柴烧、有饭吃。帮助朝鲜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修建或重建了包括大同江桥和清川江桥在内的大小桥梁1382座,37个火车站;与朝鲜人民一起修建了各类水库、水渠、堤坝近3000个(条)……
后来,楼普良所在连队到了西海岸,在那里主要帮助朝鲜造房子。在造房子的过程中,开展了大生产比赛。50多人的一个排负责造一栋房子,一个连队4个排,整个连队一个月可以造好几栋房子。除了造房子,连队还帮助老百姓干农活,砍柴、种庄稼、养牲畜等。到了1956年3月,楼普良回到了祖国。当时磐安县民政局安排他到江山县少年劳教所工作,但老母亲想他留在身边,他就在村里当了30多年的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