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文学

    守护战场生命线 ——记抗美援朝老兵马荣力

    2025-10-26 16:56 中生网

    核心提示: 马荣力从部队里带回一截小钢管作为纪念,那是美国飞机的零件,不过当时它有另一个用处,就是被拿来做擀面杖。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不知有多少人能真切体会到,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在战场上的艰辛付出乃至牺牲生命换来的。

    作者|虞彩虹


    马荣力,1929年6月11日出生,新渥街道上亨堂村人。1951年5月,被编入新兵十二团四营十三连;9月,转到志愿军7352部队运材处。1952年8月,转入7352部队机械连。1954年12月,转入解放军7352部队修理所。1956年1月,回7352部队机械连。1957年1月,被编入湖南军区训练团一营五连。1957年10月,转入杭州电机厂任工会副主席兼电工主管。曾任副班长,获党团内通报表扬三次,行政嘉奖三次,立三等功一次、集体功二次。六十年代初,回乡务农,担任村党支部委员、副书记多年。


     

    时间在又一个老人身上体现了它强大的力量,它在加快老人身体的衰老之外,也夺走了他的许多记忆。那个前两年还能对自己在部队的经历侃侃而谈的人,现如今只能由着照顾他的儿女们安排,在家跟医院之间频繁往来。

    除却越来越差的免疫力,老人还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就像很多患上这种病的人一样,时间跟疾病并没有能够从他们身上完全抢走记忆,而那留存的往往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隐秘,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东西。马荣力的小女儿说,今年开始,父亲有时会像孩子一样突然哭泣。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想到在朝鲜战场的事就想哭。

    刚出院的马荣力躺在床上,额头上敷着一块白毛巾,怎么看,都无法将眼前这个瘦小的身子跟之前接受采访的视频里那个意气风发的老人联系在一起,也无法跟照片里虽然头发全白眼神却依然清亮有神、胸前挂着奖章的老人联系在一起。也难怪,前两年隔壁南坞村有个战友专门到上亨堂来找马荣力,见到后却摇着头说“不是,这个不是马荣力”。常人所能想见的,作为一同去过朝鲜战场的同乡兼战友,在步入老年之后相见,因共同回忆当年而感慨万端的情景,在时间的磨损下,只简化成一个不认识,听来真是有些悲凉。如果马荣力没有患病,那么,就算时间改变了一个人在另一个人心中的形象,至少还可以通过交谈相认。可惜,马荣力已经没有这个能力。

    19513月,抗美援朝总动员令传到了马荣力的家乡——深泽乡上亨堂村,马荣力响应祖国号召入伍。入伍前的马荣力做了6年木匠,俗称“细木老师”,在义乌、金华等地做木工活,一天有1.5斤大米的报酬。“马荣力,810岁念书,11岁帮工,1218岁种地,1822岁学徒。1951年参军。”“19515月,新兵十二团四营十三连。19519月,志愿军7352部队运材处。19528月,7352部队机械连。195412月,解放军7352部队修理所。19561月,解放军7352部队机械连。19571月,湖南军区训练团一营五连。”什么时候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战场,复原建设军人登记表上没有记载。据他自己在之前的采访里回忆,到达朝鲜后,部队根据他的专长,把他编入工程兵14团机械连,专门负责桥梁设计和施工等工作。

    马荣力刚去朝鲜的时候,被分配在朝鲜清川江。敌人的飞机在扔下最后一颗炸弹后消失在天边,看着被炸断的桥梁,时任班长的马荣力来不及多想,赶紧带领战士们跳入到冰冷的江水中,顾不上寒冷,就开始扛铁架,运送其他建桥所需材料。他们在跟时间赛跑,他们知道,只有以最快的速度修复断桥,前方的补给才能得到保障。他们修桥,敌人炸桥,就这样修了炸,炸了修,这就是他们的日常。有时看着源源不断的补给车辆通过桥梁,马荣力跟战友们紧张的心情刚刚放松下来,却又听到防空警报骤然响起,他们的心也跟着马上揪了起来,生怕桥梁再次被炸。在朝鲜战场,这样的情形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文字的描述极为有限,修建过程的艰辛只有马荣力跟战友们才能体会,然而,他们许许多多个日夜的努力,很可能在敌机轰炸下毁于一旦。为了尽最大可能保护桥梁,马荣力将班里12名战士分成三个小组,轮流值班,一刻都不敢松懈,确保战场上的生命线随时畅通。

    朝鲜的冬天特别寒冷,气温常常在零下二十度左右,而修建桥梁的很多活儿不是在水里,就是在山上。刚到朝鲜的时候,马荣力跟几名战友一起到鸭绿江边的山上砍树。山上全是雪,他们看中了一棵一人抱的大树,结果手刚碰上就被冻得动不了了……在这样的条件下修桥,被冻伤是常有的事。除却寒冷,食物也短缺。如果后方能及时运到,一般每餐能吃到两个馒头,但很多时候运输都没办法正常,所以有时只能吃半个馒头,甚至一整天都吃不上东西。寒冷、食物短缺、随时可能到来的敌机轰炸,几乎是马荣力和他的战友们在当时的朝鲜战场上时刻面临的困难。

    战争时期的饥一餐饱一餐让马荣力落下了胃病,好在他有一个体贴他的妻子。妻子陈凤花,大马荣力一岁,为给丈夫养胃,总是在吃食上优待他,常常给他烤麦饼,有什么好吃的,也都先满足他。她教育孩子们说,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他,就没有这个家。妻子就用这样的方式疼爱丈夫,让他稳稳地撑起这个有着6个孩子的家庭。妻子于前年去世,享年96岁。不知道这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会不会在清醒的时候想起她。

    97岁的马荣力躺在病床上哭泣的原因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当年在朝鲜战场吃过的苦,比起饥饿、寒冷以及随时可能遭遇的生命危险,那种眼睁睁看着战友尤其是同乡倒下的痛苦一定更让他无法释怀,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采访他的时候,还喃喃着“要是我当时叫得再大声点,他也许就能听到,就会跑到防空洞里去了”。陈有树是深泽乡后力村人。那一次,马荣力到陈有树所在班指导造桥,眼看着很多架飞机从空中俯冲下来,正在江中修桥的陈有树太专注了,竟然没有注意到敌机的到来。马荣力在一旁大声喊叫:“快跑!快跑!”然而陈有树没有任何反应。就这样,巨大的轰炸声过后,陈有树牺牲了。眼睁睁看着几分钟前还在干活的同乡顷刻间倒下,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心和遗憾!这样的疼痛让马荣力一辈子难忘。

    作为工程兵的马荣力,在战场上跟敌人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敌机了。一天上午,江面上来了一架飞机,不扔炸弹,只扔纸条,还传来一句句中国话,仔细一听,原来是敌人来搞劝降工作了。喇叭里说“到美国那边投诚就可以吃罐头,睡暖床”,这分明是拿当时最缺的东西来诱惑啊。敌人想借此扰乱军心,没门。马荣力顾不上多想,拿起冲锋枪就往天上扫,32发的苏联冲锋枪,被他一口气扫完。那敌机本来就飞得很低,经这一吓,就跑了,这下马荣力开心了。不过事后想来他还是觉得有些害怕,不为别的,就怕暴露目标,这也是部队首长一般不让轻易打飞机的原因。兄弟部队就曾发生过打下一架飞机,几分钟后却引来了几十架敌机报复的事情。

    马荣力从部队里带回一截小钢管作为纪念,那是美国飞机的零件,不过当时它有另一个用处,就是被拿来做擀面杖。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不知有多少人能真切体会到,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在战场上的艰辛付出乃至牺牲生命换来的。

    马荣力在朝鲜战场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江边的三座桥,一座是水上桥,约高出水面30公分;一座是水下桥,低于水面约10公分;还有一座是浮桥,先是铁索横江,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保证这几座桥梁的通畅是马荣力和战友们的天职。1953年,马荣力因为表现突出,被调到博川江。那里的桥虽然不长,可是那里有个规模较大的火车站。领导让他以技术员的身份去参观检查,还让他介绍经验。这些都让马荣力觉得自豪。

    马荣力在当年的采访中自述曾立过两次功。功绩摘要中有这样的描述:“一、在防疫工作中他带防疫委员会做防疫工具,及时完成任务,受到防疫委员会领导表扬。二、在抢修房子时规定十四天完成,结果他四天完成。”这样的描述不会让人想起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之类的词语,可是,战争年代,每一件细小的工作,每一件不起眼的东西,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或一种条件,它们跟战场上的枪炮一样,事关战斗的胜利与否,也同样需要一批具备牺牲精神的人全力以赴。

    在马荣力的档案里,有“党团内通报表扬三次”“行政嘉奖三次”“立三等功一次、集体功二次”的记录。“鉴定”一栏的评语是:“该同志思想坚定,从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于55年老兵复员,但他没有任何动摇,对革命总是兢兢业业的,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积极能干,能以身作则,带领新同志完成任务。生活朴素,能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遇不良倾向敢于批评。”

    1955年7月,部队撤离朝鲜回国,驻军湖南长沙。马荣力于长沙在一位名为“付庆文”的同志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10月,马荣力从部队转入杭州电机厂任工会副主席兼电工主管。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为响应号召,马荣力回乡务农,担任党支部委员、副书记多年。也许是在部队养成的作风,担任村干部期间,深得群众好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