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传令铸忠诚 ——记抗美援朝老兵张庆水
2025-10-26 16:50 中生网核心提示: 92岁高龄的张庆水,身体依然硬朗,眼神温和。曾几何时,茶余饭后,他总爱拉着家里的小辈,讲述跨过鸭绿江的烽火岁月——那些关于“高小文化”当上通信兵、在敌机轰炸下徒步送信、与战友们抢修被炸桥梁的故事。
作者|范泽木
张庆水,1935年1月出生,磐安县双溪乡丽坑村人,高小毕业。1951年5月,自愿入伍,成为华东军区新兵14团4营13连战士;8月,成为志愿军工兵14团4营13连战士;10月,成为14团通信连通讯员。1952年8月至1955年6月,先后成为志愿军工兵14团司令部通讯员、文书、文印员、统计员。1953年入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于1955年受队前嘉奖一次;1956年8月,因工作积极受营口头表扬;1957年12月,受口头嘉奖一次。
92岁高龄的张庆水,身体依然硬朗,眼神温和。曾几何时,茶余饭后,他总爱拉着家里的小辈,讲述跨过鸭绿江的烽火岁月——那些关于“高小文化”当上通信兵、在敌机轰炸下徒步送信、与战友们抢修被炸桥梁的故事。如今,随着年岁渐长,记忆的闸门不如从前灵便,这些珍贵的讲述也渐渐少了。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英雄,脱下军装又在家乡的黄泥屋前扎下根,担任村支书多年,默默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这位平凡而坚韧的老兵,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与奉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应征入伍
张庆水出生于1935年1月,五岁至十三岁在双溪乡史姆念书,高小毕业后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没有继续读书,而是在家种地。1951年,面对朝鲜战场严峻的形势和巨大伤亡,国内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征兵动员。广大青年学生、工人、农民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地方各级政府全力组织动员和审查工作,为前线持续补充了急需的兵员,有力地支撑了志愿军坚持作战和巩固战斗力。
1951年5月,十六岁的张庆水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在他们村,征兵名额最终验上了两人。当同村的另一名青年因顾虑而犹豫退缩时,县里和乡里的干部迅速深入基层,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工作。然而,年轻的张庆水不等干部上门劝说,便主动、坚定地表达了参军意愿。尽管身为家中独子,母亲心疼劝阻,张庆水却认为“既然验上了,就要去”,毅然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问他当时有没有设想过军营生活,他说没有,“反正不管那里的生活怎么样,只要去就行了。” 他和一同验上的另外四位双溪同乡结伴出发,第一晚在上马石住了一夜。第二天刚起来,就看到妈妈和外婆赶来了。 妈妈红肿着双眼望着他,外婆更是跑过来紧紧拉住他的手臂,两人都想劝他回去。张庆水话不多,只坚定地说了一句:“你们不用叫了,叫不回了。” 见实在劝不动,她们只能抹着眼泪,一步三回头地回家了。
离开上马石,张庆水等新兵继续赶往集结地,又在千祥住了一夜。 他回忆当时条件很困难,晚上就住在当地的祠堂里,没有被子。好在已是五月天,不算太冷,大家穿着单衣也能凑合着御寒。到了更大的兵站金华,汇集的新兵越来越多。 在那里,他们终于领到了崭新的军装,但被子依然紧缺,还没发下来。新兵们互相碰面,都带着几分生疏和好奇,彼此问候着。等队伍整编完毕,他们就坐上了北行的运兵火车(闷罐车)。九十二岁高龄的张庆水对此记忆犹新:他们坐了整整五天四夜的火车,终于抵达了中朝边境。跨过鸭绿江,他到达了部队的驻地——朝鲜的大成里。
初到战场
张庆水所在的部队是志愿军工兵第十四团通信连。到了朝鲜,他才知道部队的吃住是分开的,战士们分散住在当地农民家里。他住的那户人家有两间平房,墙壁用石头砌成,屋顶则是用石饼盖的。战争使得朝鲜人民的生活异常艰难,张庆水回忆道:“没办法,没吃的,(朝鲜老乡)只能吃松树皮,有洋芋和大白菜吃的那一顿就算很好了。”那户人家养了猪,但因为极度缺少饲料,猪出栏时重量不过四五十斤。
在部队稍作休整后,张庆水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训练是“两手抓”:一手抓军事理论学习,一手抓打靶等实战技能。作为志愿军工兵部队的重要一员,工兵十四团承担着繁重的道路修建和战场工程保障任务。因此,训练仅仅一周后,部队就奉命开赴前线。张庆水所在的工兵,主要负责抢修和构筑公路,无论是军用干线还是保障民生的道路都修。
得益于高小毕业的文化程度(这在当时部队里算是有文化的),张庆水被分配到了技术性较强的通信连。在战争环境下,通信是部队的神经命脉。团部根据通信任务的路途远近、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将通信连细分为四个专业组:
无线电组:负责远距离、即时的电报通信。
摩托车组:负责中短途、较紧急的文书传递。
马组:负责中短途、运送器材或非即时性文书。
步行组:负责短途、特定区域或复杂地形的直接送达任务。
张庆水就是在步行组。
他们的办公和通信枢纽设在窑洞里。窑洞宽约3米、深约10米,这就是他们这个班(约12人)工作和值守的地方。
烽火传令
1951年10月,张庆水执行了人生中第一次送信任务。问他是否紧张时,他像往常一样回答得干脆利落:“没什么好紧张的。”这份平静,颇有几分“一旦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坚定。这次任务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浙江籍老兵带领,目的地是沈阳铁路西站。他们从朝鲜驻地出发,坐了半天汽车抵达安东(现丹东),再转乘火车抵达沈阳西站。有老兵引路,任务顺利完成。
然而,独自执行任务才是常态,也意味着直面无处不在的危险。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凭借绝对的空中优势,飞机频繁低空侦察、扫射、轰炸,任何移动目标都可能成为攻击对象。张庆水后来多次独自送信,目标虽比摩托车队、马队小,但惊险时刻仍不期而至。
有一次,他正从团部赶往连队送信,空中突然传来敌机的尖啸。还没等他完全隐蔽,炸弹就在不远处轰然炸响!巨大的冲击波裹挟着泥土碎石横扫过来,爆炸的气浪甚至把村民的一头牛都炸飞了。死神,就近在咫尺。
敌机巡逻是家常便饭。一次送信途中,他远远望见敌机正在低空盘旋巡逻,立刻敏捷地闪身躲进路旁的树林,屏息凝神,直到飞机的轰鸣声彻底消失在天际,才敢继续赶路。
极端天气更是严峻考验。有时遇上瓢泼大雨或鹅毛大雪,道路泥泞湿滑。为了确保信件及时送达,他常常毫不犹豫地卷起裤腿,在雨雪中奋力奔跑。“早点送到,就能早点回团部换下湿透的鞋袜。”——这是支撑他飞跑的最朴素的念头。
通信兵不仅是信使,在危急关头同样是战斗员。一天夜里,前线至关重要的桥梁被敌机炸毁。情况万分紧急!张庆水所在的通信连全体奉命投入抢修。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他不怕累不怕苦,哪里需要就扑向哪里,竭尽全力完成分派的任务。后来,团长在评价他时这样写道:“张庆水同志参军以来立场是坚定的,思想是进步的,工作是积极的。”这朴实无华的评语,正是对他义无反顾精神的最好注解。
1953年5月,随着停战协定的临近,张庆水随部队凯旋回国,抵达长沙。 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十四团,他也因表现突出,担任了文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