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在朝鲜战场 ——记抗美援朝老兵卢明
2025-10-26 16:41 中生网核心提示: 卢明,1932年10月25日出生于东阳千祥,中共党员,籍贯磐安。1951年参军入伍,入伍后入朝参战,立三等功一次。1957年底回国。回国后转业到金华、兰溪等地工作,退休后生活在磐安。
作者|李宝山
卢明,1932年10月25日出生于东阳千祥,中共党员,籍贯磐安。1951年参军入伍,入伍后入朝参战,立三等功一次。1957年底回国。回国后转业到金华、兰溪等地工作,退休后生活在磐安。
5月10日下午3时许,打通卢明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他女儿卢芳,她正陪着他爸住在五苑新村3幢1单元101,笔者骑自行车过去,很快就找到了。
卢芳为笔者开了门,坐在沙发上的卢明站了起来,他的前面放着一个助行器。卢芳说她爸的户口在磐安,因祖籍是东阳千祥,而他的工作单位经过几度变动,所以这么多年下来,磐安组织采访抗美援朝老兵时都没顾及到他。
卢明已有94岁高龄,行走须用助行器了,但他目光炯炯有神,思路清晰,很是健谈。他说他是一参军就入朝鲜参战的——
1951年过完春节不久,乡、镇政府发出号召,动员广大农村青年报名参军去抗美援朝。务农在家的卢明就主动去报名了,他这个村(千祥镇石门村)连他一起一下子报了6位。5月初,卢明跟同村的其他5位后生一起到县里集中复查,留下了4位,一同被编入新兵营三连,在县里住了四五天,接着徒步行军两天到了金华。
在金华,新兵们主要是进行解放军光荣传统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不久,就穿上军装,坐火车到萧山县参加志愿军后勤运输团的组建,卢明被编入志愿军后方勤务部车辎重11团2营8连。组好后,就在萧山火车站上了军用列车,行程五天六夜到达辽宁省开原县驻训。在约一个月的驻训时间里,战士们专门学习防空知识和动作训练。
8月初,卢明和战士们一起坐火车去安东(丹东),住在鸭绿江边。在这里就能听到敌机的轰鸣声,炸弹的爆炸声。夜里还能看到朝鲜境内村庄被炸后燃烧的火光。8月15日下午6时,卢明和战友们推着手推车入朝。一踏上朝鲜的土地,战士们就看到了惊人的景象:公路上来往的都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加上汽车、马车及后续进入的手推车、朝鲜老乡驱赶着的牛车,你来我往的。汽车的喇叭声、驱赶牛车的吆喝声,加上不时飞来的飞机轰鸣声和炸弹的爆炸声让战士们顿时紧张了起来。志愿军的行军方式是日歇夜行,一般是下午五点钟左右吃晚饭,吃了就开始行军,走到第二天早上五点钟左右吃早饭。吃完早饭,各班分散到山坡上、水沟边,选好地点后各自挖个掩体,白天就蹲在里边,到下午五点钟左右再开饭,吃完就上路行军。8月的朝鲜,正是雨季,几乎天天下雨,志愿军们夜里行军淋湿的军衣,到白天才能干。
行军到第23天下午临出发前,领导通知:“明天早上我们就要到驻地冰庄里了。”这天晚上,卢明走到离冰庄里约15公里的地方,遇到被编在4营5连的同村人卢世庆,此时他捂着肚子,蹲在公路边,卢明问他为什么不走。他说肚子痛,走不动了。卢明对他说:“这里是铁路公路交叉的地方,很危险,赶紧走吧。”卢世庆说:“我有干事陪着,不要紧,你先去吧。”过了不到十分钟,卢明看到身后十来公里处的上空挂起了照明弹,接着是连续的轰炸。到了天明,卢明刚走进驻地,同在五连的同村人卢才德过来告诉卢明说:“世庆昨天被炸弹炸死了。”卢明讲了一句安慰自己也安慰同村人的话:“不可能,昨夜我还碰到他啊。”
到了驻地冰庄里后,领导对刚完成集结的志愿军们说:“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你们的任务就是维护、保管好冰庄里火车站上的军用物资。”10月23日,驻军第一次接到通知:“因前面铁路被炸坏,列车开不动,都停留在火车站上,你们必须在晚上赶到火车站,把军用物资疏散、伪装好,堆放到隐蔽的地方,免得被敌军发现。”
下午五点钟,吃过饭,卢明所在营就奔向火车站,爬上满装物资的列车,搬的搬,运的运,大约到七点钟时候,不知哪里暴露了目标,顷刻八架敌机出现在车站上空,一阵狂轰乱炸,一颗炸弹正好落在卢明所在的营六连作业的地方,当场11名战士牺牲,10多名战士负伤。轰炸停止后,卢明所在连的连长指派卢明和卫生员去6连帮助清理现场。
天亮了,任务完成了。回营前,大家都怀着悲痛的心情,向躺在铁路旁的坟墓里的战友挥手告别。
事后才知道,在大约1平方公里的火车站,敌机扔下了约50枚炸弹,这次轰炸被称为“10.23冰庄里大轰炸”。
两天后,卢明被调到另一个运输团(22大站)2营(2分站)当仓库保管员,执行着同样的任务。
1952年6月,两个运输团即两个大站合并,卢明被调入团部(站部)警通连任文书。8月的一天,接到站部通知,说是电话线路被炸,站部到2分站的电话不通了,要求派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去作口头通知,卢明听闻,立马自告奋勇向连长请求:“连长,我会骑车,我去吧。”连长同意了。
卢明跑到站部获得通知内容后,立即推车上路。白天,大路上是看不到行人的,卢明骑车到顺川大冈江大桥时,被桥头负责警卫的朝鲜人民军拦住,坚决不让他骑车过桥。卢明正着急着怎么办时,一位人民军战士指向桥下游约50米处的一间破旧小屋,告诉他,那里有个会摆渡的老人,要卢明去求他帮助,卢明急忙推车过去,只见小屋边站着一位人民军军官和一位朝鲜大嫂,看样子也想过江,卢明向摆渡的朝鲜老大爷说明了情况,他马上让卢明上了他的小船。正当小船撑到江心,头顶上出现了两架敌机,朝鲜大嫂吓得坐立不安,身子一歪,小船失去平衡,一船四人都落入江中,幸好江面不宽,江水不深,卢明会游泳,一个猛子扎下江底,拖了自行车游向岸边。卢明回头看时,见那老船工和军官、大嫂也扶着小船淌水过来了。于是卢明立即骑上自行车,飞驰目的地。
到了分站,分站长告诉卢明:“电话线接通了,通知内容首长也告诉我了,你选个较安全的时间回去吧。”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物资供应事关战事的成败,卢明深明自己手头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他平时对工作主动、积极,在连里被评为三等功。
接着,卢明被调到团部(站部)管理股任一级文书。
1954年7月,卢明被指派到志愿军总部欢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志愿军代表团回国,趁此机会,卢明到志愿军总烈士陵园瞻仰了毛岸英烈士墓,只见陵园大门进入后的第二层左边的一个亭阁里的墓碑上写着“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烈士之墓”二十个大字,旁边还有一位牺牲的军级干部陪伴着。
1955年,卢明被调入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十六弹药库任统计,同样,由于工作积极,志愿军政治部于1956年6月授予他先进工作者荣誉证明。同年12月,卢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底,卢明接到回国通知时,特意请假到“冰庄里”车站向在1951年10月23日大轰炸中牺牲的11位战友告别,向他们行了军礼,他含着泪水说:“战友们,你们安息吧,我要回国去了。”
没想到,在朝鲜一呆就是7年整。经过7年烽火的洗礼,新兵蛋子都已成了老兵。回国后,卢明在辽宁锦西进行登记。经过短期的集训,于1958年5月份转业回到金华,组织上安排他在专署民政局工作。
不久,卢明去金华医院体检,在医院里碰到了卢世庆,卢明大吃一惊。原来卢世庆被炸伤手臂的当晚就被送回国内疗伤了。他的手臂落下三等残疾,县里分派他到乡镇工作。到1958年,各机关抽调人马支援工业,他是为此才去医院体检的。从此,卢世庆又由乡镇调往了衢州化工厂工作。
跟卢明同村同时入伍就入朝的4名志愿兵全都回到了祖国,都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4人中2人负了轻伤,2人毫发未伤。
当笔者结束采访,即将出门时,听到房间传来了歌声。62岁的卢芳笑笑说:“这是我妈妈,她老年痴呆了。”笔者问:“你妈多大年纪了?”
卢芳说:“88岁了,她还是高中毕业的。”
笔者这才知道自己刚进来时,门被加了一个特别的扣子,自己正在采访时进来了一位六十来岁的男子,他进来时把这扣子又锁上了,笔者想这男子一定是卢芳的丈夫,而这个扣子一定是为了防止卢芳她妈走出门去迷失方向。
见笔者疑惑,卢明笑着说:“我老婆厉害,她能把所有的汉字编上简谱。”
卢明的笑带着坦然,带着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