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教育

    尚元良书院|断根时代与精神漂泊——今天我们为何连不上生命的“根”?

    2025-10-5 21:42 中生网

    核心提示: 是时候,让我们在疾速奔跑的路上,暂停片刻,俯身倾听来自生命根源的呼唤,完成这场至关重要的“精神归根”之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别漂泊与空洞,让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乃至我们共同的家国,都真正地茁壮、丰盈而坚韧。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学习”似乎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然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追问:为何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当“内卷”、“躺平”、“精神内耗”成为一代人的集体标签,我们或许需要将目光从技术的喧嚣转向生命的深处,审视一个更为根本的危机——我们正活在一个“断根”的时代,精神的无根漂泊,成了现代人心灵困顿的根源。

    “断根”的现代人:丰裕中的精神贫困

    圣贤中的智慧,如一记警钟,敲响了我们习焉不察的痼疾:“生命的根本大事就是孝悌”,是“与自己的树根连而不断的状态”。这绝非陈腐的旧道德,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反观当下,我们的社会呈现出一种巨大的悖论:物质前所未有地丰裕,个体与家庭的联系在技术上触手可及,但精神的“根”却在持续萎缩甚至断裂。

    我们被训练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生的目标被窄化为个人成就、财富积累与感官享受。传统的家庭结构与伦理观念在城市化、个体化的浪潮中受到剧烈冲击。“孝悌”二字,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已是过时的负担,而非生命的源泉。我们与故乡、与家族历史、与父辈精神世界的连接变得越来越稀薄。这种“断根”状态,导致生命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面上枝干(个人能力、职位)或许繁茂,内里却因失去与根源的能量交换而空洞、脆弱。这便是为何成功无法带来持久的幸福,为何焦虑与虚无感如影随形——因为我们切断了与生命最初、也是最深厚的那股能量的联结。

    爱国,始于“敬祖”:超越口号的情感共同体

    尚元良书院院长刘汉融院长在国庆亲子营中点出“爱国首先要敬祖”,这是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观点。它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落到了具体而微的情感与文化血脉之上。“祖国”,是“祖宗所造之地来养育子子孙孙的地方”。这意味着,爱国并非一种抽象的政治义务,而是一种对先辈筚路蓝缕、开创基业的感恩,是对共同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认同。

    当爱国教育脱离了“敬祖”这一深沉的文化与情感基础,有时便容易流于空洞的口号或形式主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源于对这片土地上世代先祖奋斗与积淀的敬畏。当我们“敬祖”,我们便与千千万万的同胞在精神的根脉上“连上了根”,形成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命运与情感共同体。在国庆之日,我们庆祝的不仅是一个政权的诞生,更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与血脉的延续。找回这份“敬祖”之心,爱国情怀才能深厚、持久,才能内化为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

    “四重恩”的遗忘与现代性的傲慢

    “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众生恩,这是对“知恩报恩”这一美德最系统的概括。然而,现代商业文明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却在潜移默化中鼓励一种“索取者”心态和“权利优先”的思维。我们习惯于计算得失,却疏于感念恩情。

    我们或许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却忘了那是超越本能的无私之爱;我们或许挑剔师长的严苛,却忽略了“传道授业解惑”所耗费的心力;我们享受国家提供的秩序、安全与公共福利,却可能只聚焦于其不完美之处而抱怨不休;我们依赖众生(从农民到工人,从快递员到程序员)织就的庞大社会网络得以生存,却视为冰冷的市场交易。这种对恩典的普遍性遗忘,造就了一个情感上贫瘠、道德上冷漠的社会。它放大了个体的委屈与不满,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责任。当“报恩”之心泯灭,社会信任的基石也随之松动。重建这份感恩之心,不是要回到封建的等级秩序,而是重建一种健康的、相互尊重与付出的社会伦理。

    “信、解、行、证”:在怀疑时代重铸学习的真义

    面对困境,刘汉融院长给出了“信、解、行、证”的修学路径。这四部曲,尤其是“信”为首,直击现代教育的软肋。在一个被解构主义与怀疑论笼罩的时代,“相信”变得无比艰难。我们迷信批判,却丧失了建构的能力;我们害怕“被忽悠”,于是对一切崇高与深刻都抱以警惕。

    然而,没有“信”,何来真正的“解”?对圣贤智慧、对经典、甚至对自身潜能缺乏一份基本的信心,所有的学习都只会停留在知识表层的搬运,无法触及灵魂,引发真正的转变。我们囤积了海量的信息,考取了无数的证书,却依然内心惶惑,无法安顿身心。“信”不是盲从,而是一种开放的、愿意去尝试和体验的勇气。在此基础上,深入的“理解”(解)才能发生,进而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行),并最终在生命实践中“验证”(证)其真实不虚。这才是成就“真实学问”的闭环,是让知识化为生命力量的唯一途径。我们今天的教育,恰恰最缺乏这第一步的“信”与最后一步的“证”,于是制造了大量“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以及满腹经纶却内心枯槁的“空心人”。

    结语:连根养根,方能枝繁叶茂

    现代人的诸多精神症候,归根结底,是“根”的迷失。我们像一群忙碌的园丁,精心修剪着枝叶,渴望它繁花似锦,却忘了最根本的,是为它提供滋养的深厚土壤与健壮根系。

    在这个国庆日,让我们重新思考“祖国”与“生命”的深刻含义。回归“孝悌”,是重连家族与血脉之根;践行“敬祖”,是重连民族与文化之根;感念“四重恩”,是重连我们与社会、与众生共生共存的伦理之根;遵循“信解行证”,是重连我们与古圣先贤智慧、与真实学问之道的精神之根。

    “连根养根,方能枝繁叶茂”。这不仅仅是个体生命成长的密码,亦是一个民族在时代巨变中保持定力、焕发生机的深层智慧。是时候,让我们在疾速奔跑的路上,暂停片刻,俯身倾听来自生命根源的呼唤,完成这场至关重要的“精神归根”之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别漂泊与空洞,让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乃至我们共同的家国,都真正地茁壮、丰盈而坚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