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文化

    一庭清风,半窗明月——记吾之故交郭信卿老兄

    2025-10-4 12:05 中生网

    核心提示: 郭兄,名叫郭信卿,是杏坛四老中的老大,今年87岁,长我一岁,我很尊敬他,他也很值得我尊敬。尤其他厚道善良的品德,勤勉执着的精神,更让我佩服。

    文 | 范德训

    郭兄,名叫郭信卿,是杏坛四老中的老大,今年87岁,长我一岁,我很尊敬他,他也很值得我尊敬。尤其他厚道善良的品德,勤勉执着的精神,更让我佩服。

    我俩相识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1年,我新泰师范毕业,分到新泰县汶南完小教五年级,学生是周围小学四年级毕业生考来的,那时郭信卿老师在小河东小学教四年级,从小河东考来的学生大都勤奋好学守纪律,我便对郭老师有了好印象。我一共教了他送出的两级学生。相互交往,说话投缘,一来二去便成了朋友。1968年冬天,山东小学教师实行“一鞭赶”,他回到了老家新汶县小协公社郭家泉,因当时条件所限,从此我们中断了来往。

    作者范德训与郭信卿(左)在墨石山(王功春  摄).jpg作者范德训与郭信卿(左)在墨石山(王功春 摄)

    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2021年3月的一天,我们在新泰“大年三十”饭店相聚,从此住在新泰城的,60年前的四位老友(另有徐炳琛、孙元江)约定经常相聚,想把过去分别的岁月补回来。每次相聚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讲过去,谈现在,聊生活,拉写作,增进了友谊,换来了快乐。郭信卿总是以老大哥的身份,关爱我们。

    到晚年看看郭兄,依然令人敬佩。

    郭信卿老师从小酷爱读书,他是家中唯一的读书人,他感谢家人们。他怀着感恩之心,发奋努力,刻苦学习,成绩始终领先。并且他从小就有一个志向,长大当老师。初小毕业顺利考取高小,高小毕业又顺利考取新泰师范,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志愿。

    1956年他走进新泰师范求学深造。心中的兴奋,努力的劲头,不言而喻。学习如饥似渴,集体活动积极参加。平城墙、填大汪、扩建操场,他争先恐后,不以个子小甘心示弱,多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刨城墙劳动中有位张同学不慎双脚崴伤,不能动弹,老师要找个同学伺候他,郭信卿抢先报了名。那伤号吃喝拉撒需要全方位伺候,郭信卿照顾得无微不至,还给他补习功课。

    新泰师范想挖一口水井,供全校用水,挖井的任务定在郭信卿所在的班,又是郭信卿抢先报名,还阐明自己在老家曾经挖过井窨子的优势。班主任批准他与班长完成这个任务。他专管井内铲土,班长负责井上拔土,历经八天奋斗,深度已达12米,郭信卿看到井底四面冒水,便迅速爬上井口,告诉班长,井底开始上水,任务已经完成。看着井筒内水位上涨很快,便把这消息告诉班主任、校长。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全校师生,大家无不拍手称快,都伸出拇指对两个挖井人赞不绝口:“好样的,辛苦了!”

    在改善办学条件总结表彰大会上,学校表彰了6名教师和包括郭信卿在内的12名学生,并发了荣誉证书。

    根据教育缺乏师资的现状,师范三年缩为二年,课程必须学完,质量不能降低。这就需要师生们艰苦努力,争分夺秒。为了当一名优秀教师,郭信卿一向学习刻苦,成绩优秀。

    学习任务完成,即将毕业,他心存感激,他感谢学校和老师的辛勤培育……他更感激邹健书记亲自给他送赠品。邹书记用自己的钱买了一本高档日记本和一支大金星钢笔,并在日记本上题词:“做一个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她对郭信卿说:“一点心意,这是我对你两年表现的肯定,也算是一个毕业留念,希望你毕业后好好干,不要让我失望。”

    一位学校的书记给一个普通学生赠送礼物,这非同一般,说明郭信卿在学校是一位突出的好学生。

    新师毕业后,他分到汶南公社盘车沟完小任教。踏入工作岗位,一切都是新的。这里是山区,山好水好人更好,一下子把他迷住了。他决心在这里好好干一场。从第一天起,就虚心学习,诚恳请教,抽空听课,认真备课,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决心做一个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

    工作第一站,他干得顺风顺水,成绩突出,领导发现了这棵苗子,1960年把他调到小河东任教。郭信卿不愿离开,他喜欢这个学校,又加刚结婚的爱人杨化苓老师不能一块儿调去,但是他还是服从调动,奔赴小河东小学。

    优秀教师到哪里都优秀,郭信卿调到小河东,不久就看出了学校的变化。很快,教育组确定他为小河东学点负责人(全公社最年轻的负责人),爱人也从盘车沟调到了小河东。郭信卿异常高兴,干劲倍增。虽然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他却不怕。他既要抓全学点的政治、业务学习,又要抓本校的全面工作,还要教好本班功课,抽空还到其他小学转转,一人忙成俩,他却从不说累。

    1962年,正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时候。激励人们的标语到处可见。郭信卿也在校外墙上写了“艰苦就是光荣,困难就是学校”的标语,本意是鼓励大家学校困难不要怕,艰苦奋斗办好学。却被管区书记曲解,还说:“只有学校困难啊?这不是右派言论吗?不行……”接着把他告到了汶南公社教育组。教育组某组长拿着鸡毛当令箭,盲目顺从管区书记,想给郭信卿点眼色看看。

    这年六月的一天,那位组长到小河东找郭老师夫妇谈话,调他俩去南辰小学工作。正当郭嫂怀胎六月,有诸多不便,便请求领导:“能否先不调动,以后再说?”领导却听不进去,只顾个人尊严:“不行,不能更改!”

    三天以后,领导又捎信叫老郭去教育组。老郭走进办公室,那位领导不问青红皂白,便大发雷霆:“你为什么发动群众到公社请愿?你眼里还有没有领导?……你想造反吗?你就等着受处分吧。”

    郭老师强压怒火,耐住性子说:“领导,你先别发火,群众到公社请愿,我毫无所知,不信你可以调查。如果是我发动的,怎么处分都行。”

    原来要调走郭老师的事,被小河东的社员知道了,大家都不同意。80多岁的禹大娘约了十来个老贫农找到公社王延丰书记请愿:“郭老师在我们村干得很好,你们为什么要调走他?我们不同意。请王书记帮忙把郭老师留下。”王书记说,“既然你们不同意他走,那就留下继续干。”

    书记一句话,郭老师没调走。可那位领导却窝了一肚子火,认为丢了面子,才发生了训斥郭老师的一幕。

    我倒不明白,郭老师工作干得好,威信高,群众不放他走,当领导的应该高兴才是,怎么还大发脾气乱指责呢?!

    社员群众的爱戴和拥护,让郭老师化为工作动力,决心好好干。想想那些年,他可真不容易:顶头上司不喜欢,对自己有成见,心中像压了一座山;孩子有病,要东奔西跑,求医问药,终日惴惴不安;工作千头万绪,校内校外都要管,还教着毕业班,整天不清闲。身上纵有几座山,想想群众的信任,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无论如何不能影响工作,所以连续数年,学校工作都很出色;连续五年,他教的四年级考五年级,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

    风云变幻,形势莫测。正在他兴致勃勃,勤奋工作的时候,1968年冬天,山东省对农村小学教师实行“一鞭赶”,

    12月15日,郭老师夫妇回到了老家新汶县小协公社郭家泉村。第二天,郭老师就走进小学上了班。全校有五个班,五位老师,三个公办教师,两个民办教师,郭老师教五年级。听学生说从来没上过作文课,作文、日记没写过。郭老师一听,不禁大吃一惊。他想,这种不负责任的现状,不能继续下去。他便跟老师们商量:开全课时上全课,认真教学不偷懒,绝不辜负乡亲们的重托。

    半年后,县教育局任命郭信卿为郭家泉小学校长。郭老师有雄心壮志,决心带好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把学校办成一流学校。他设想扩大学校规模,扩充教师队伍。到1975年,学校已扩到九个班,12位教师(公办5,民办7)。他看到校舍不足,校院太小,无法开展活动。他便萌发了一个把学校迁往村东的设想。经过深思熟虑,周密计划,便向村领导递交了迁校报告,恳求领导慎重研究落实。

    郭老师一边向村领导提出迁校建议,一边抓紧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他认为只有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要求,老师们吃透教材,认真备课,相互听课;他深入课堂听课,查备课、查作业;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登记入册,根据教学成绩,奖优罚劣。他指导老师批改作业,要体现启发式,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提些指导性建议。

    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整修大寨田,搞水利建设。那年秋后,郭家全村的干部社员,有三分之二的人员参加整修大寨田,其余的修建渡槽,要把柴汶河水引到南岭灌溉农田。这是项巨大工程,距离远,难度大。

    渡槽分两级扬水站提水,第一级扬水站从柴汶河到村南长900米,高12米,底部每隔10米建一个碹墩,顶部发碹成弓形;第二级扬水站在村南,修600米长的渡槽。渡槽总长1500米。

    历经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刚进入寒冬腊月,工程胜利完成。工程进入扫尾阶段,腊月初三,天气异常寒冷,气温达零下14度。早上学校来了一位村官,进办公室找郭信卿校长:“你把全体师生集合起来,到大碹下拾石子。”郭校长一听,不同意:“今天太冷,不能让孩子们去,再说那里太危险,谁家的孩子不是宝贝疙瘩?有哪位家长同意孩子去?我不同意。”

    村官见郭校长不听指挥,气急败坏地说:“你有什么权力不让去?”

    “我是校长啊,这里我说了算。除非你把我的校长撤掉……”

    村官见不听他的命令,也没办法,便大呼小叫了一阵,悻悻地走了。

    有半个多小时,从大碹那边传来“轰隆隆”一阵巨响,“坏了!”郭信卿惊恐万状,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只觉得腹痛难忍,起不来了。感到十分后怕,再一想,又十分庆幸,幸亏没让学生去。沉思了一会儿,他抱着肚子向大碹跑去。

    来到大碹一看吓呆了,大碹从北向南约有120米全塌了,现场挤满了人,哭天喊地,人声嘈杂,人们正忙着扒石头找人。约有半个钟头,村民从废墟中找到了四位被埋的民工。其中三位已没了气息,另一位郭英合还有呼吸,立即被救护车送往张庄矿医院抢救。一会儿医院来电说,已无血浆库存,要立即组织输血队赶赴医院。

    村支书郭安伦发出“共产党员带头献血”的号召,大家一呼百应,郭信卿立即跟其他青壮年跳上了车,赶往医院。

    到医院一查血型,医生宣布:“只有郭信卿的血型合适,其他人都可回去。”郭信卿认为能为抢救伤员出点力,也是一份光荣,他脱下棉袄,伸出胳膊说:“来,抽吧。”这位只有48公斤的文弱书生,一次就献出了800毫升的血。

    第二天早上,听说从新泰调来输血队,先后给郭英合输了四公斤血,还是没能把他救过来。这天中午,就在村大院前召开了追悼会。大院门前停放着四口棺材,四位青年为修建大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广场上挤满了父老乡亲,哭天喊地,碰头打滚,磕头作揖,场面惨不忍睹。在场的人无不痛哭流涕,就连那些过路人见状也都擦眼抹泪。

    不知那位命令郭校长带师生去干活的村官此时有何感想?如果郭校长听了他的话,那将会造成什么恶果?多亏郭校长英明果断,不畏权势,才避免了一场灾难。我想学生家长定会无限感激郭校长,我相信看到这里的每一位读者都会佩服这位可敬可爱的校长,会为他点赞。

    后来在新汶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良庄煤矿的大力支援下,全体村民发奋努力,化悲痛为力量,在尽快的时间内,一座雄伟坚固的大碹渡槽又出现在人们面前。大碹渡槽建成后,发挥了巨大作用。柴汶河水顺渡槽向南而流,灌溉着村南的大寨田,田里庄稼绿油油,旱涝保丰收,让社员们得到了实惠。至今,这座大碹依然矗立在郭家泉村,它是“农业学大寨”的历史见证,它是郭家泉村的历史丰碑,它更是四位烈士为集体献身的永恒纪念。

    1976年春天,郭家泉村领导采纳了郭校长的建议,下决心建设新校,筹集资金39万元,在原大队办公院以南的荒地上建设新校。要求建筑队大干快上,尽早完工。是年7月底,学生迁入新校。校园又新又大,师生们欢欣鼓舞,劲头倍增,决心干出好成绩。郭校长又上了新项目,配合形势,开办了初中戴帽班。小学办初中,是新鲜事,有难度。他不畏艰难,向兄弟学校取经,决心把初中班办好。在他的努力下,第一个初中毕业班中考,就让人满意。后来越办越好。

    1979年12月,小协镇新建了一处联中,调郭信卿去当校长。万事开头难,小协联中仅有几个教室,既无院墙,也无大门,地处荒草野坡,连邻居也没有,每到夜晚,惊恐凄凉,他就住在这荒野里。他既管教学,又管后勤,一个人比三个人干得还多。可是他不怕,他有一个勤勉执着的韧劲,一门心思办好教育。搞好校舍建设,努力抓好教学。他要求严格,指导有方,规章制度明确,教师有章可循。干群齐努力,就没有办不好的事。联中招收的学生都是正规学校招生剩下的三类苗。由于联中要求严格,教学得法,在联中奋斗四年的学生,发生了质的变化。毕业时每年都有五六名学生考取中专,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升入高中。

    1984年,新泰市教育局又调郭信卿到新泰市第二实验小学任副书记兼工会主席。他想工会工作就应该想法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于是他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先后办起了小学自然课教具厂、冰糕厂和课间餐。办教具厂,特聘请4位专业技术人员制作教具。教具卖给外乡镇、外县市;冰糕卖给学校内外,课间餐在课间操时间卖给本校学生营养餐。这三项勤工俭学的收入,解决了全校教职工的部分福利待遇。第二年,全校每个职工就分得400元福利。人人喜笑颜开,都很感谢这位工会主席,同时还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郭信卿就这么积极认真地干下去,新汶实验学校的工会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他任工会主席11年里,连续被新泰市教育工会,新泰市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他自己曾经被评为新泰市优秀教师、新泰市模范党员、泰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泰安市突出贡献奖”、山东省优秀教师等。

    说起他的厚道善良,更让人敬佩。他处事大度,不计个人恩怨。20世纪60年代初,汶南公社教育组那位领导对郭信卿怀有成见,总想给他小鞋穿。可到“文化大革命”批判当权派时,郭信卿却一言未发,他绝不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表现出不计个人恩怨的大度。这种大度,一般人难以做到,除非他是一个厚道善良之人。

    更可敬的是郭兄言传身教带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后生郭伟。杏坛四老在郭伟的关照下,晚年过得幸福而有意义。如今都是新泰市作协会员,87岁的郭兄加盟了《散文十二家》银龄专辑,写作仍在继续。

    2025年9月30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