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公益

    十三载大爱筑梦——记四川广元昭化中医康复医院创始人母敏

    2025-9-29 10:40 中生网

    核心提示: 他用十三年的光阴,将一项前沿的纳米材料研究所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个看似“无利可图”的领域——为残疾儿童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他创办的四川广元昭化中医康复医院,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濒临破碎的家庭,也重新定义了“成功”与“财富”的深刻内涵。

    在四川广元,这片被嘉陵江水滋养、被剑门雄关守护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关于“修复”与“重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并非叱咤风云的政要,也非万众瞩目的明星,而是一位毕业于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的科学家、企业家,母敏。他用十三年的光阴,将一项前沿的纳米材料研究所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个看似“无利可图”的领域——为残疾儿童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他创办的四川广元昭化中医康复医院,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濒临破碎的家庭,也重新定义了“成功”与“财富”的深刻内涵。

    引子:当科学的“硬核”遇见人间的“柔软”

    母敏的人生轨迹,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部标准的精英奋斗史。清华大学的学术殿堂,为他打开了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纳米材料的研究领域,代表着科技的前沿与未来的无限可能。在这个领域,他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在母敏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更为柔软、也更为沉重的角落。他目睹了太多家庭,因为一个残疾孩子的降临,而瞬间坠入深渊。

    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一个孩子的呱呱坠地,本应是家庭的喜悦与希望,但当这个孩子被诊断为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或是肢体残疾时,这份喜悦便被沉重的阴霾所笼罩。对于这些家庭而言,孩子的“残疾”二字,不仅仅是一个医学诊断,更是一道无情的判决书,它宣告了家庭未来的命运:倾家荡产、夫妻反目、亲情疏离、世代贫困。

    母敏的内心被深深刺痛。他思考,科学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创造冰冷的财富,还是用它来温暖人心?当他看到那些被病痛折磨的孩子,那些被绝望压垮的父母,那些本应安享晚年的祖辈却不得不扛起照料重担时,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费解的决定:将自己从纳米材料研究中获得的收益,每年投入超过200万元,创办一所专门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的医院。

    2012年,四川广元昭化中医康复医院,在母敏的大爱孕育下,应运而生。从此,这位清华科学家的人生,便与这片土地上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群体,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十三载春秋,风雨兼程,他用行动诠释了何为“达则兼济天下”,用坚守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爱赞歌。

    第一章:深渊回响——康复机构前的绝望图景

    要理解母敏此举的伟大,必先深入他所要拯救的那个世界。在昭化中医康复医院的门口,每天都会迎来形形色色的家庭。他们带着孩子,从广元的各个区县,甚至从更偏远的山区赶来。在他们踏入医院大门之前,几乎都经历着一段漫长而黑暗的隧道。

    一、被“冻结”的成长:功能发展的严重滞后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翻身、坐立、爬行、行走、牙牙学语,都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律动。但对于残疾儿童而言,这些最基本的生命里程碑,却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山。

    在医院康复中心,我们看到了小宇(化名)。他是一个五岁的脑瘫患儿,在来到这里之前,他从未独立坐稳过。他的世界,局限在一张小小的床上或是母亲的怀抱里。他的四肢僵硬,肌肉紧张,每一次尝试活动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他的眼神里,有对外界的好奇,却更多的是无法表达的迷茫。像小宇这样的肢体残疾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他们无法像同龄人一样奔跑嬉戏,甚至连抓握一个玩具、用勺子吃饭这样精细的动作,都遥不可及。他们的身体,仿佛被时间“冻结”在了婴儿期。

    而对于像小雅(化名)这样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她们的“冻结”则发生在精神世界。小雅长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却总是回避与人对视。你呼唤她的名字,她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毫无反应。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地拍打着双手,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她的语言功能严重滞后,无法用言语表达“我饿了”、“我渴了”这样最基本的需求。她的社交互动能力几乎为零,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如何参与游戏。这种因智力或精神障碍导致的功能滞后,让孩子与整个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

    这些核心能力的落后,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缺陷,更是他们通往未来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如果没有及时、科学的干预,他们的一生,都可能被禁锢在这片“冻结”的时空里。

    二、被压垮的家庭:爱与贫困的残酷博弈

    一个残疾孩子的背后,是一个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家庭。这种压力,首先来自于经济。在信息不对称和“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驱使下,许多家庭踏上了漫漫求医路。他们听说哪里有“神医”,便不顾一切地奔赴;听说哪种“偏方”有效,便不惜倾家荡产地去尝试。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父亲红着眼眶告诉我们:“为了给孩子治病,我们跑遍了成都、西安、北京,家里的房子卖了,能借的亲戚都借遍了,几十万花下去了,孩子的病却一点起色没有。最后,我们连回家的路费都快凑不齐了。”

    这种“人财两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当积蓄耗尽,债务高筑,而孩子的病情依旧时,家庭的根基便开始动摇。

    比经济压力更沉重的,是精神与体力的双重透支。残疾儿童的照料,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投入。一个孩子,往往需要一个家长(通常是母亲)全天候陪伴,放弃工作,放弃社交,放弃自我。她们的生活,完全被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和康复训练所填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照护,足以耗尽一个人的所有精力与耐心。

    于是,家庭的裂痕开始出现。夫妻之间,因为经济压力、育儿理念、责任分担等问题,争吵不断,最终走向离异。我们接触的家庭中,单亲母亲的比例高得惊人。她们独自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其中的辛酸与无助,常人难以想象。更令人心碎的是,在一些多残家庭(一个家庭不止一个残疾成员)或极端困难的家庭,甚至连年轻的父母都选择了离开,将孩子丢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不得不重新披挂上阵,用他们佝偻的脊背,撑起孙辈的残缺童年。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一边为孙儿做按摩,一边叹息:“我这把老骨头,不知道还能撑多久。我走了,这孩子可怎么办啊?”

    三、被错过的“黄金期”与被遗忘的角落

    在康复医学领域,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干预黄金期”。即在孩子大脑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通常是0-6岁),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干预,效果最佳,甚至有可能让孩子达到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然而,对于许多偏远地区的家庭来说,这个“黄金期”却在信息闭塞和经济窘迫中被无情地错过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康复训练,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更没有能力承担长期的康复费用。当孩子七八岁,甚至更大时才辗转来到医院,最佳的康复时机已然逝去,康复效果大打折扣,这无疑是孩子和家庭一生的遗憾。

    而另一群被遗忘的角落,是那些“超龄”的孩子。他们或许接受过一些康复,但由于家庭经济中断,不得不回到家中。他们的命运,更加令人揪心。

    第二章:希望之光——康复机构内的系统重生

    当这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家庭,终于踏入昭化中医康复医院的大门时,他们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没有异样的眼光,只有温暖的微笑;没有绝望的叹息,只有充满希望的鼓励。在这里,一场系统性的“重生”计划,正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制。

    一、初期(1-3个月):适应与基础干预——播下希望的种子

    小宇刚来到医院时,对一切都充满了恐惧。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让他哭闹不止,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角不放。康复中心的张老师没有急于给他做训练,而是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每天抱着他,给他唱儿歌,用柔软的球在他身上轻轻滚动。一周后,小宇的哭闹少了,甚至会好奇地用眼睛追逐张老师手中的玩具。

    专业的评估团队为小宇进行了全面评估,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初期训练从最基础的关节活动度开始。张老师温柔地活动着小宇僵硬的四肢,一边做一边说:“小宇真棒,我们再坚持一下。”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比如手指能蜷缩一下,腿能抬起一厘米,张老师都会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和拥抱。李姐看着这一切,流下了久违的泪水,那是希望的泪水。

    对于孤独症的小雅,初期的挑战更大。她拒绝任何人的触碰。康复师李老师便从她最喜欢的旋转玩具入手。她坐在离小雅一米远的地方,默默地玩着玩具。几天后,小雅的目光开始被吸引。李老师慢慢地、一点点地靠近,直到有一天,小雅主动伸出手,碰了碰李老师手里的玩具。那一刻,李老师激动得差点哭出来。这微小的触碰,是打开小雅封闭世界的第一把钥匙。

    二、中期(3-12个月):核心能力提升——见证奇迹的时刻

    当孩子逐渐适应了环境,康复训练便进入了攻坚克难的中期。这个阶段,是“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期,也是家长们最能看到“奇迹”的时刻。

    在言语康复室,我们见证了最感人的一幕。一个名叫乐乐的男孩,因为听力障碍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四岁了还不会叫“妈妈”。言语治疗师刘老师,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用夸张的口型,对着镜子教他发音。“m——m——a——ma。”刘老师一遍遍地示范,让乐乐感受声带的震动和气流的流动。这个过程枯燥而漫长,乐乐常常不耐烦地推开老师。但刘老师从不气馁,她用糖果、贴纸作为奖励,用游戏的方式激发他的兴趣。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刘老师又一次拿出他最喜欢的糖果时,乐乐看着她,用尽全身力气,模糊地喊出了一声:“妈——妈。”虽然发音不标准,但这两个字,像一道惊雷,击中了在门外偷偷观察的乐乐妈妈。她冲进房间,紧紧抱住儿子,泣不成声。刘老师也转过身,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水。这一声“妈妈”,他们等了整整四年。

    在物理治疗室,小宇的“奇迹”也在上演。经过数月的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他终于能够借助助行器,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第一次,他站在康复训练室里,高过了妈妈的膝盖。他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又抬头看看妈妈,脸上露出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灿烂的笑容。李姐扶着他,激动得浑身发抖:“好孩子,我的好孩子,你会站了!你会站了!”那一刻,整个康复室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短短的站立,意味着他告别了终身卧床的命运,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三、后期(12个月以上):整合与自主能力强化——迈向独立的桥梁

    如果说中期是“学技能”,那么后期就是“用技能”。康复的重点,转向能力的整合应用与自主生活能力的强化。

    小宇在学会站立和行走后,开始学习生活自理。吃饭,对他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他的手部精细动作差,勺子拿不稳,饭菜总是洒得到处都是。康复师没有代劳,而是耐心地手把手教他,从握勺的姿势,到舀饭的动作,再到送到嘴里的角度。一次,两次,十次,百次……终于,在一个午餐时间,小宇自己独立地、虽然有些笨拙地,吃完了一整碗饭。他抬起头,脸上沾着饭粒,却笑得无比骄傲。李姐看着儿子,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这哭声里,有辛酸,有委屈,但更多的是巨大的喜悦和释然。

    对于孤独症的小雅,后期的训练是学习遵守规则。在“排队滑滑梯”的游戏中,她一开始总是要抢在第一个。康复师通过“社交故事”和角色扮演,让她理解“轮流”和“等待”的概念。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有一天,当另一个小朋友先去滑滑梯时,小雅竟然安静地站在后面等待,直到轮到自己。她的妈妈看到这一幕,激动得捂住了嘴,眼泪夺眶而出。她知道,女儿的世界里,第一次有了“他人”的位置。

    第三章:大爱无疆——支撑希望的“医教康”融合体系

    十三年来,昭化中医康复医院之所以能帮助那么多孩子重获新生,离不开其背后一套强大而完善的“医教康融合”支撑体系。这套体系,是母敏董事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心血的结晶,也是医院所有医护人员专业与爱心的体现。

    母敏的投入,不仅仅是数字。他会定期来到医院,不惊动任何人,像一个普通的访客,在各个康复室里静静地观察。他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笨拙地学着康复师的样子和孩子打招呼。他会和家长们聊天,听他们讲述生活的艰辛和孩子的进步。有一次,他听到一位母亲说,孩子很想有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第二天,他就托人买来了最好的智能机器人,送到了孩子手中。他的爱,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融入每一个细节的温暖关怀。

    一、医学康复:中西医结合的硬核实力

    医院充分结合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康复医学的优势。对于小宇这样的脑瘫患儿,针灸和艾灸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当一根根细小的银针刺入他僵硬的肢体穴位时,他总会害怕地哭闹。但康复医生一边轻声安抚,一边精准地操作。几次治疗后,李姐惊喜地发现,小宇的肌肉放松了很多,晚上也能睡得更安稳了。

    医院引进的低频脉冲电疗仪,对刺激神经肌肉生长效果显著。当电流通过小宇的腿部时,那种酥麻的感觉让他很不舒服。但康复师会一边治疗,一边给他讲故事,分散他的注意力。慢慢地,小宇适应了这种治疗,他的腿部肌肉,在一次次的电流刺激下,开始有了力量。

    二、教育康复:点亮心智的智慧之光

    在教育康复区,我们看到老师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创造着最大的价值。认知训练课上,老师用孩子们熟悉的广元特产——核桃,来教他们数数、认识形状。生活自理训练课上,老师把穿衣服、系鞋带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学前预备教育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模拟的“小超市”里,学习购物、算账,为融入真实社会做准备。

    母敏常说:“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更要教会他们生活的尊严。”为此,医院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开设了绘画课、音乐课。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可以用画笔描绘出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一个情绪不稳的孩子,可以在音乐中找到平静。

    三、言语康复与心理行为康复:抚慰心灵的良药

    言语康复和心理行为康复,是打开孩子心锁的钥匙。对于孤独症孩子,康复师们付出的耐心和爱心,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一个简单的指令,可能要重复成千上万遍;一个拥抱,可能要经过数月的努力才能换来。

    医院有一个“情绪宣泄室”,里面放着沙袋、软垫等。当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情绪失控时,老师会带他到这里,让他安全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捆绑的方式。等他平静下来后,老师再和他沟通,了解他发脾气的原因。这种“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被尊重和理解,从而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四章:破茧成蝶——康复后回归社会的崭新篇章

    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回归社会。在昭化中医康复医院,经过系统康复的孩子们,正以不同的方式,开启他们“破茧成蝶”的崭新篇章。

    一、回归校园:梦想照进现实

    小杰(化名)是一个轻度孤独症患儿,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他的社交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当他背上崭新的书包,走进普通小学的校门时,他的母亲在校门外站了很久,看着儿子融入同学们的身影,她泪流满面,脸上却带着笑容。她给母敏董事长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母总,谢谢您!是您和医院,给了我儿子一个未来,给了我们全家一个未来!”

    二、职业预备与就业:大龄青少年的自立之路

    对于年满16岁的大龄残疾青少年,医院开设了“职业预备班”。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几个智力障碍的青少年,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制作手工皂。他们小心翼翼地融化皂基,滴入精油,倒入模具。当一块块造型可爱、香气扑鼻的手工皂从他们手中诞生时,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些作品,通过医院的爱心渠道进行义卖,所得收入虽然不多,但当他们拿到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工资”时,那种“我能行”的自信,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三、回归家庭与社区:重建和谐生活

    那个曾经被捆绑在床上的阿伟,经过行为干预和情绪管理训练后,情绪变得平稳。他不仅能自己穿衣吃饭,还能帮奶奶扫地、擦桌子。邻居们看到他的变化,也渐渐改变了对他们家的看法,有时还会送来一些蔬菜水果。阿伟的奶奶逢人就说:“是昭化医院救了我们家啊!我的孙子现在是个好孩子了!”

    结语:大爱无疆,行者无疆

    十三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母敏和昭化中医康复医院而言,却是一段用爱与坚持铺就的漫漫长路。从2012年到今天,医院走过了十三个春秋,也帮助了成百上千个残疾儿童和家庭,走出了绝望的深渊,走向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母敏,这位清华毕业的企业家,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用财富创造了多少价值;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攀登多高的科学高峰,而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温暖人心的力量。他每年投入的200多万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无数残疾儿童重新站起来的希望,是无数破碎家庭重获新生的曙光,是一位企业家对社会责任最深沉的担当。

    在昭化中医康复医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是一幕幕感人的瞬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母敏的大爱之心,如同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这朵花,名叫“希望”。

    未来,我们相信,在母敏董事长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昭化中医康复医院将继续秉承这份初心与使命,为更多的残疾儿童点亮前行的道路,为更多的家庭带去幸福的曙光。因为,大爱无疆,行者无疆。这条用爱与责任铺就的康复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刘玉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