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文化

    滕玉明 | "高桥村" 英雄的名字

    2025-9-19 12:46 中生网

    核心提示: “高桥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西北的八素台川中部,属于“山老边穷”地区。红色传承,是这个村的骄傲和自豪。

    "高桥村",是用全国著名抗日英烈“高桥”来命名的行政村,一个英勇悲壮的名字。“高桥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西北的八素台川中部,属于“山老边穷”地区。红色传承,是这个村的骄傲和自豪。

    高桥生前从事抗日活动,并牺牲在此地。为纪念高桥烈士,1967年将"双庙大队"改名"高桥大队",故而得名。1958年,此地建双庙大队,属小城子公社管辖;1978年,小城子公社分设为小城子和王营子两个公社,高桥大队属王营子公社管辖;1983年,取消公社,恢复乡(镇)建制,大队改为村委会,高桥村属王营子乡管辖;2006年,又合并到小城子镇。该村现辖老局子沟门、双庙、牦牛沟门、王营子、孙家营子、郑家队、喇嘛沟、老局子沟、下房框(葫芦峪风景区)、老西沟、后店、下局子、杨树洼13个自然村。

    村委会驻地老局子沟门,位于小城子镇人民政府西北17千米处,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建村。我出生在高桥村,从小听着高桥的故事长大的,红色记忆是高桥村民永远难忘的情愫,我以生于斯长于斯为荣。现在虽然离开家乡40多年了,每每想起家乡,高桥先烈的英勇事迹就在我脑海里放映。

    高桥烈士(1913—1944)是抗日战争时期在热河地区(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壮烈牺牲的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是全国900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其事迹展现了高桥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卓越的军事才能。

    高桥,原名高明海,字镜天,化名苏然、徐文良、高桥。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县,幼年迁居沈阳、辽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高桥流亡关内。1934年考入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第四期,系统学习军事战术。1936年毕业后拒绝加入国民党军队,辗转至唐山海关任职,期间接触中共地下党员朱欣陶,受李楚离启蒙加入革命阵营。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参与冀东武装抗日大暴动。曾历任冀东第十四总队队长、第五总队队长和八路军第二十八团一营营长、冀东军分区十三团一营营长、十一团参谋长等职,转战于丰润、迁西、遵化等地。在暴动受挫、部队锐减的困境中,他重整队伍,逐步发展为八路军骨干力量,打了很多胜仗。

    1940年任八路军十三团一营营长时,于蓟县邦均镇伏击日军小队,全歼敌人并缴获机枪、掷弹筒等装备。1941年率部在河北玉田伏击日军军车,击毙60余人,多次受上级表彰。

    1941年奉命挺进热河,在日伪“无人区”政策下克服补给困难,建立遵化以北至寿王坟的游击根据地,为后续承平宁地区抗日奠定基础。1942年秋,高桥率领冀东军分区第十一团,与第十二团参谋长周嘉美和第十二团二营营长杨思路各带主力一部,共计700余人,赴承平宁地区(即承德、平泉、宁城)开展抗日游击活动。11月末,在我军主力撤回冀东后,他率领两个连的兵力坚持在承平宁地区活动。

    1943年5月初,高桥第二次奉命出关,与团长赵文进率第十一团全体指战员再赴承平宁开展武装斗争。部队所到之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全国抗战形势,号召群众组织起来保家卫国。在高桥和赵文进的指挥下,第十一团围攻了驻承德十一道河的一营伪军。5月末,冀东军分区决定进行恢复基本区战役,高桥、赵文进奉命率第十一团撤回冀东。

    与此同时,冀东党组织决定建立承平宁联合县,同时抽调第十一团两个连组成冀东军分区第三区队,高桥任第三区队队长、中共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委员。随后,高桥率300多名战士第三次奔赴承平宁前线,开辟承德、平泉、宁城抗日根据地。从6月起,他率领部队连续取得承德烟筒山银矿、十一道河寇杖子、宁城黑里河沟、三座店、黑里河川头道营子、驿马吐川、平泉平房大沟等战斗的胜利,威名大震。不仅缴获物资解决部队服装短缺,同时提振群众抗日信心。使承平宁地区与我冀东区形成了互为依辅、互相支持之势。7月平泉县反“讨伐”作战,以游击战术拖垮200余日军,击毙伪协和会长仁科信夫。

    1944年2月攻克宁城县城,是八路军在伪满境内攻克的唯一县城,缴获大批军需,震动日伪当局。日伪集结重兵围攻承平宁抗日游击区,高桥为了保存实力,令三区大部人员转移到冀东,自己只留两个通讯班共22人,坚持在宁城地区活动,以牵制敌人。

    1944年3月29日,高桥率30余名战士在宁城老西沟休整时,遭300余日伪军包围。身患疟疾的他指挥战友突围,身中数弹仍坚持掩护,最终因伤重牺牲,年仅31岁。日伪军残忍铡下其头颅,在八里罕、承德等地悬挂示众。两年后,高桥战友杨雨民派人找回头颅,才与躯体合葬于宁城八里罕北梁。1954年将高桥墓迁至宁城县天义火车站北铁路东侧的新建高桥烈士陵园。1991年,迁至宁城县政府驻地西南的蚂蚁山上,陵园占地4200平方米,建有围墙、墓冢、纪念碑等,安葬高桥烈士一人。同时在高桥牺牲地的高桥村建有高桥七烈士陵园,也就是高桥战友墓。当时高桥的七位战友在村口阻击日伪敌人,掩护队伍突围,全部壮烈牺牲,当时该村“堡垒户”王斌等人将七烈士遗体秘密掩埋,我的伯父抬过高桥烈士的遗体。1976年改建为简易烈士陵园,地址在老西沟梁顶,竖碑并刻“高桥的七战友,口里人”以示纪念。后迁址高桥村老西沟南坡碾盘地头。2009在高桥村的大黑沟门,也称下湾子,原来是我的老家,我们家在此是独一户,我考上学,我家就搬离了这里。高桥七烈士墓也由原来的老西沟迁至小西线的大黑沟门路边,并建起了占地1300平方米,保护范围3900平方米的陵园。园内有纪念碑一座,正面雕刻着高桥七位战友与敌人战斗的场面,背面刻有纪念碑文,供各界群众来此凭吊。高桥烈士陵园和高桥七烈士陵园,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小城子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城县政府所在地的天义镇,有一条街也命名为“高桥路”。

    高桥精神的核心,从流亡学子到铁血将领,他诠释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赤诚。在伪满严酷统治下,他以灵活战术点燃热河抗战星火,直至最后一刻以生命掩护战友——这种坚韧与牺牲,成为赤峰大地永恒的红色基因。

    “高桥村”,不仅是一个地理符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高桥烈士的故事,是内蒙古宁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一个缩影。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高桥这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高桥村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高桥儿女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和弘扬高桥精神。高桥人民全力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发挥地名文化作用,赋能产业发展,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正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奋力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