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写在《中国文物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
2025-9-4 10:08 中生网核心提示: 《中国文物报》是历史的《中国文物报》,也是现时的《中国文物报》,是专业的《中国文物报》,也是公众的《中国文物报》,是融合发展的《中国文物报》,更是走向世界的《中国文物报》。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恍然间《中国文物报》迎来了创刊40周年华诞。
1985年8月16日,《中国文物报》的前身《文物报》在河南郑州花园路3号创刊。创刊号的报头,是夏鼐先生题写的,遗憾的是,夏先生于当年6月19日去世,未能看到《文物报》的创刊,这个报头可以说是夏先生的绝笔。
四十年斗转星移,四十年沧海桑田,《中国文物报》伴随着我国文物事业的每一次长足进步,不断发展壮大。几代文物报人筚路蓝缕、风雨兼程、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经历艰辛与曲折,收获成功与希望。在创刊纪念日一起重温四十年来《中国文物报》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无论是在职、退休、调离的文物报人,还是关心、支持、帮助这张报纸的朋友,都会感到欣慰和自豪,因为这一切,是大家一起创造的,一起见证的。
四十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一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试行)》,《文物报》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势下、应时代之需诞生的。虽然只是四开四版胶印的小报,但却是全国第一张文物界的专业报纸。
这张小报很快在文物界传开。先是在国家文物局及其直属文博单位,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物部门,接着又传到基层文博单位和社会上,得到热烈反响。尤其是文博单位的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来函、来稿表示祝贺,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说:“我很关心这张小报。办公室的人都争着看。它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将起到重要作用。”紫禁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刘北汜先生说:“这是文物界的一件大事,是文物走向社会的一个开端”。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这张小报办不下去了。就在这时,谢辰生先生站了出来,他想,是否可以把《文物报》推荐给国家文物委员会,搬到北京来。
国家文物委员会是1983年1月26日成立的,由文物、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主要任务是讨论、研究国家文物工作方针、政策,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和处理文物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提出改进文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供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研究、采纳。第一任主任委员是夏鼐先生,夏鼐先生逝世,胡乔木、邓力群(中宣部长)决定,由中宣部顾问廖井丹同志继任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在当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很多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坚持了文物工作的正确方针,抵制了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谢辰生先生想,如果国家文物委员会可以接管《文物报》,将会使委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他找到廖井丹同志,向他汇报。廖井丹同志认为太好了,接收《文物报》是好事,表示非常赞同,将《文物报》作为国家文物委员会的《文物报》。
1987年10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报》更名为《中国文物报》。廖井丹同志为《中国文物报》题写报头。经过反复磋商,最终达成共识:这张报纸由国家文物委员会主办,国家文物局代管,接收《文物报》原班人马,改组相应机构,正式创办《中国文物报》。在创刊号编期的问题上,河南的同志主张从原《文物报》创刊号起始累计,即将原《文物报》所出的56期作为基数计算,使《中国文物报》创刊号成为57期,以示历史的延续。
《中国文物报》在郑州草创阶段,条件甚为艰苦,“十几个人儿七、八条枪”,挤在两间小房间里,除了一台“现代化”的电话机,别无长物。交通一律以步当车,稿件一律手写笔抄,但是,报社人员奋发向上,以作中国文物报人为荣,以开创文物宣传新路为乐,充满生机活力。
1987年国务院决定将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改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1988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被调整为国家文物局。1989年3月,国家文物局决定将《中国文物报》改为局机关报,任命彭卿云为社长兼总编辑,并决定将编辑部迁至北京,重新筹组报社。这背后的意义,何其重大!
新报社开始再创业。当时的情况是,地无一垅,房无一间,一切从零开始,困难可想而知。经过半年多紧张工作,新报社于当年国庆节后在租赁交道口中学的教室内启动,并初具规模。1990年1月1日,作为国家文物局机关报的第一张《中国文物报》在北京问世。
1991年2月一个周末,报社请来包括苏秉琦、宿白等老先生在内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物局系统十余位著名考古学家,围坐在报社办公室兼会议室里,每人一杯清茶,评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就这么白手起家办起来了!
1992年11月1日,报社迁入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柏林寺院内;2002年2月28日,报社迁入北四环东路高原街甲2号文博大厦;2006年6月26日,报社迁入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国家文物局给予了报社最大的支持,使报社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在欢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时候搬进了新家。新办公用房地理位置优越,除能较好地改善报社办公条件,还使报社有了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四十年来,《中国文物报》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主责主业,奋力承担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宣传国家文物局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报道各地文物部门的新实践新探索,展示文物工作者的新作为新风貌的使命任务,在各个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依靠主管部门,依托行业资源,在坚持社会效益为主为首的前提下,积极尝试服务受众和面向市场的经营手段和模式,努力拓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应对各种挑战。
刚刚过去的持续三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所有媒体单位来说,都是一次大考。有的行业报停刊了、减版了。但《中国文物报》“非常时期,坚持出报。编报人员分散各自家中,通过‘采编系统’完成全部编、审工作”,创造了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的第一次。
为应对疫情,报社坚持系统观念,拓展推进社内、社外媒体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采用线上会议+全网直播的全新形式举行,带来了空前的传播力、影响力,直播首日,阅读量就已经过亿——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第一个单日过亿传播就这样诞生了。
如今的《中国文物报》已不仅仅是一份纸媒的代称,而是一个多种媒体融合发展、相辅相成、各具特色的全媒体方阵。
这个全媒体方阵的核心和根本就是《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报社是先有报后有社的,报社的一切发展都是从《中国文物报》开启的,《中国文物报》是报社的核心资源,金字招牌,是报社的立社之本,镇社之宝。
当前,整个新闻行业正处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急剧演进过程中,有的媒体实现了转型,适应了新形势,也有一些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影响,风光不再。
一个单位,不管是媒体单位,还是公司企业,最终占领市场、占据消费制高点靠的就是拳头产品。对于媒体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来讲,要在这样激烈的变革和竞争中确立新优势,就得不断地创作好新闻作品。你的精品佳作就是你的名牌。
“没人看的新闻,千条万条也是白条;没人听的宣传,千讲万讲也是白讲。”新闻作品,没有传播力,哪有引导力!没有人看你引导谁!没有引导力,哪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媒体团队、媒体单位价值何在!
报纸还要再多一点力度和温度。
舆论监督是新闻皇冠上的明珠。最近有个热议的话题:这些年,我们的舆论监督是不是有些弱化。作为媒体单位,弱化舆论监督,等于自废武功,只会拍手,不拿武器,怎么能行?媒体单位要做的是,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切实担负起舆论监督之责。
顺着这个话题,有朋友用DeepSeek搜索“文物保护领域影响最大的舆论监督报道是哪一篇”,结果竟是《中国文物报》记者李让22年前写的《洛阳在毁什么?!》(荣获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二届文物保护好新闻”评选唯一的特等奖)。当年,这篇报道引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毛昭晰先生的关注,他将有四十五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签名的长信和刊登该报道和后续报道《洛阳,1月16日以后……》的《中国文物报》交给中央领导,推动了高层干预,影响了事态发展,最终逆转了结局。
我们有些稿件,写到一多半了,还不见一个人。不见人的新闻算是新闻吗?报社的同志们,一定记住,写新闻的人要会讲人的故事。记者要多写一些来自基层,鲜活的、冒热气、沾露珠、带泥土、有芬芳的作品。记者要到现场,要抓活鱼,不到现场,抓不到活鱼,写的尽是干鱼,甚至咸鱼,没意义也没意思。
2020年伊始,《中国文物报》推出的“基层文博人”专栏,就很有温度。谁是文博系统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坚守在文博基层岗位、默默做着文博基础工作的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他们将根深深扎进大地,紧紧拥抱着每一寸文化土壤。正是有了他们的顽强坚守,我们才能将祖先留在这片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去。后来,“小草系列”形成了一定规模,越来越多的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人生的基层文博人为公众所了解,文博系统的同志们称《中国文物报》办了件“暖心”的好事。
只有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只有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只有在现场,笔下才会有感动。
希望《中国文物报》始终坚定“我是谁”,时刻牢记“干什么”,正确掌握“怎么干”。
要以“四向四做”为职业标杆,忠诚担当,履职尽职,坚守阵地,全面落实文物新闻宣传主体责任,不断提升新闻采编工作质量和水平,履行好文物宣传“国家队”“主力军”的职责和使命。
要坚持政治家办报与尊重新闻规律相结合。要创作好新闻作品,单位要建立创作好新闻作品的体制和机制,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要占据新技术革命制高点,用好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要秉持责任之心,善发专业之声。扎根文物行业沃土,讲好文物行业故事,通过文物新闻宣传,树立文物行业的良好形象,增强文物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在新的主战场确立自己的新优势。
《中国文物报》是历史的《中国文物报》,也是现时的《中国文物报》,是专业的《中国文物报》,也是公众的《中国文物报》,是融合发展的《中国文物报》,更是走向世界的《中国文物报》。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从铅与火时代到光与电时代到数与网时代再到人工智能时代一路走来,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整行装,再出发!
真心希望《中国文物报》能够坚持办下去,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越办越好。这应该也是全国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心声!(袁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