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地方

    聚焦“地名+” 江苏首部“地名经济”指导文件出台

    2025-8-30 14:40 中生网

    核心提示: 江苏将推动地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将地名融入农产品生产、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宣传推广“乡字号”“土字号”等带有地名标识的土特产品,带动乡村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同时,结合乡村发展规划,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内涵,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

    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邮政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 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推动地名与文旅、产业、美食等深度融合,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打造“地名经济”新亮点。记者了解到,这是我省出台的首部打造“地名经济”的指导文件。

    《通知》明确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创新地名文化多业融合应用场景。针对重点任务,《通知》构建“三大融合方向”,精准锚定经济发展关键领域。

    聚焦“地名+产业”,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

    《通知》提出从三方面发力,让地名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在推动地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助农方面,要推动乡村地名元素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将地名融入农产品生产、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与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地方电商直播等产业结合,宣传推广“乡字号”“土字号”等带有地名标识的土特产品,带动乡村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

    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惠农方面,结合乡村发展规划,规范乡村地名命名、更名,清理整治有地无名、多地重名、一地多名等问题。挖掘乡村地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说故事,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优秀农耕文化、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助力邮政快递进村利农方面,形成“乡村著名行动”与“快递进村”“村村通邮”叠加效应,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带动邮政快递进村、农产品入市。完善乡村寄递末端服务网络,促进邮件快件精准投递。打通出村进城物流、电商“大动脉”,实现乡村特色农产品与邮寄快递产销运高效衔接往来。

    聚焦“地名+美食”,打造消费持续升级新业态

    围绕“吃”这一消费刚需,《通知》部署美食品鉴推广、传承体系完善、文化品牌擦亮三大行动。

    加大地方传统美食的宣传推广力度,统筹部署“江苏味道”“跟着地名品美食”等餐饮促消费活动。搭建地方美食线上推广平台,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适时发布活动信息、美食介绍、烹饪技艺、文化故事等内容。

    邀请美食博主、网红达人等参与支持,带领网友云游美食盛宴、品鉴地方美食,推广地方特色美食产品和食材,拓宽销售渠道;深入挖掘淮扬菜、金陵菜、苏锡菜、徐海菜等地方菜系的文化内涵,解码地名历史沿革与地方美食之间的关联典故。

    鼓励企业创新地方美食经营业态,推出“扬泰早茶之旅”“苏州船菜体验”“淮扬菜寻根”等主题线路;构建“地名+美食”数字化推广体系,制作“地名美食地图”,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美食地标,以及具有鲜明地域性、文化性的“美食名村”“美食名镇”“美食特色街区”。

    聚焦“地名+文旅”,打造文旅深度发展新动能

    《通知》提出,要串联挖掘拓展地名旅游线,丰富“水韵江苏”文旅内涵。

    串联城市地名文化旅游线,挖掘江南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地域风情,打造南京、无锡、徐州等十三个设区市特色“地名旅游线”;挖掘乡村地名文化旅游线,利用特色地域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串联苏南水乡古村、苏中里下河聚落、苏北田园乡村等地名旅游线路;拓展红色地名文化旅游线,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统筹策划开展具有影响力的红色地名文化旅游主题活动。串联苏北抗战线、苏南烽火线、淮海战役线,征集展览红色地名文创产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中生评论>>>

    小地名大文章:以文化赋能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文化的活化石、历史的见证者。如何让沉淀于地图上的地名“活”起来、“火”起来,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动能?近日,江苏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 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系统提出打造“地名经济”的总体方案。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内涵,也为全国探索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江苏样本”。

    《通知》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其跳出传统行政思维,以多部门协同、多业态融合的系统观念,将地名从静态符号转变为可开发、可运营、可传播的经济文化资源。它不再把地名工作局限为民政领域的命名管理,而是将其放置于乡村振兴、消费升级、文旅发展等重大战略中通盘考量,体现出治理理念的显著进步。

    聚焦“地名+产业”,江苏正在尝试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地名融入农产品品牌塑造、电商直播和智慧农业,实则是用文化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高邮咸鸭蛋”“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等产品之所以能走出区域、成为爆款,与其鲜明的地名标识密不可分。《通知》通过系统部署,推动更多“乡字号”“土字号”产品走向全国,这正是文化资源转化为农民收入、农村活力的生动实践。

    而“地名+美食”的融合路径,直指消费升级新需求。江苏以其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淮扬菜、金陵菜、苏锡菜等早已享誉全国——如今通过地名与文化典故的关联挖掘,打造主题美食线路、绘制地名美食地图,不仅能够刺激餐饮消费,更能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食地标。这种“以地名带美食、以美食促文旅”的模式,既彰显地域文化自信,也拓展了消费新场景。

    在文旅维度,“地名+文旅”的布局尤为值得关注。江苏以“水韵江苏”为总体品牌,通过挖掘不同地域文化(江南、楚汉、淮扬等),设计出多样化的地名旅游线路。无论是串联城市历史风貌,还是打造乡村民宿集聚区,或是拓展红色地名文化线路,都是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项链,提升文旅产品的层次感和吸引力。特别是红色地名文化的系统梳理与推广,既符合国家文化战略,也增强了旅游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当然,地名经济的健康发展,仍需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地名文化失真,尤其需审慎对待地名更名和清理整治,尊重历史积淀和群众情感;二要注重区域协同和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三需强化科技赋能,利用数字平台扩大地名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归根结底,江苏此次推出的“地名经济”战略,是一次以文化为轴、以产业为轮、以政策为翼的创新探索。它告诉我们,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文化不是点缀,而是深层动力;地名不是冷符号,而是待挖掘的经济富矿。唯有让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真正融合,才能形成可持续、有韧性的发展新模式——而这,正是江苏这项新政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王好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