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文化

    “寿止于石,忧彻千载”——梁衡《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2025-8-25 09:36 中生网

    核心提示: 可以说《岳阳楼记》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后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在青州,仰望一座“寿”字碑,与一个千年不朽的灵魂。

    山东青州,范公祠静静矗立。人们循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而来,在祠前低徊、沉思。
    前来青州游览的人们除了凭吊范公之外,还要上山一观那刻在石壁上的“寿”字,据梁衡先生考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

    然而,时光流转,最是无情。煊赫一时的衡王府早已在历史的风烟中倾颓消散,徒留这巨大的“寿”字,孤悬于山壁,令人唏嘘不已。

    下山到青州城,向西便是范公祠。 祠堂不大,朴素而庄重。院中有一古井,名曰“范公井”。相传范公曾汲此井水炼药,救治百姓痼疾。不远处,三株古木虬枝盘结,浓荫匝地。树北,冯玉祥将军的碑联赫然在目: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梁衡先生深以为然,认为这寥寥数语,力透纸背,道尽了范仲淹文韬武略、忧国忧民的一生。

    范仲淹的起点,并不显赫。幼时家贫,其苦读故事流传至今。在应天府书院,他每日仅煮一锅稠粥,待其冷却凝固,便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切碎的咸菜下咽,这便是“划粥割齑”的由来。清苦至此,心志不移,唯有案头书卷相伴晨昏。

    这份坚韧,终将他推向庙堂。为官清廉,锐意革新;国难当头,文官披甲,统兵戍边,运筹帷幄,大败敌寇。其才华与胆魄,震慑外侮,深得君心,其忧国忧民之心更备受百姓爱戴。

    那《岳阳楼记》正是他一生抱负与境界的结晶,虽是受人之托所写,却字字千斤。梁衡先生评得精辟

    “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后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自《岳阳楼记》墨迹初干,悠悠千载已过。历史长河中,勤勉做事者众,青史留名者亦不少。然而,能如范公这般被世人千年传颂、深入骨髓者,却寥若晨星。 

    可见仅仅踏实做事,尚不足以穿透岁月的厚壁。唯有在行动之上,淬炼出一种足以烛照后世的精神格局,一种情怀,一种超越个人得失、融入民族血脉的价值观。如范公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这精神,是穿透时光的,真正的永恒。

    梁衡先生在文末的喟叹,如黄钟大吕,在祠堂与山间回响:

    “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

    站在青州,仰望那山巅巨大却寂寞的“寿”字,再回望山下简朴却萦绕着千年忧思的范公祠,答案已不言自明:

    求一己之寿者,终被风尘湮没;怀天下之忧乐者,精神永世长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