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旅游

    河南文旅:从″大而不精″到″强而有韵″,“链”上突围战开打——写在《河南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之际

    2025-8-8 10:25 中生网

    核心提示: 河南的文旅家底有多厚?往历史堆里翻,上下五千年,河南占一半;往地图上看,从太行山到伏牛山再到桐柏山,从黄河到淮河再到长江,名山大川、古城古镇星罗棋布。

    作者丨农家参谋长范小红

    洛阳汝阳杜鹃花开

    若问全国游客对河南文旅的第一印象,十有八九会蹦出"厚重"二字——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少林寺的晨钟暮鼓、殷墟的甲骨文、清明上河园的宋韵……可再往深里问:"除了这些,河南还有啥好玩的?""能不能多来点接地气的新鲜体验?"不少人便会挠头。

    这不,当"旅游大省"的title挂了多年,河南终于坐不住了。近日,河南省文旅厅联合省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发出《河南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放话要建8大产业链群,4个"强长板"、4个"补短板",目标直指"培育500亿级产业链群""5亿级文旅企业"。这波操作,像极了给河南文旅装了个"加速器"——不是换个招牌喊口号,而是要拆骨重塑,把"资源富矿"真正变成"产业金矿"。

    一、旅游大省的"小烦恼"

    河南文旅的"资源富矿"为何总差临门一脚?

    河南的文旅家底有多厚?往历史堆里翻,上下五千年,河南占一半;往地图上看,从太行山到伏牛山再到桐柏山,从黄河到淮河再到长江,名山大川、古城古镇星罗棋布。可尴尬的是,这些宝贝像个"没拆封的盲盒"——游客来了,看了龙门看少林,逛完开封逛洛阳,行程表上全是"必打卡",却难寻"意外之喜"。

    卢舍那大佛的微笑

    问题的根子在哪儿?一句话:产业链太"散"。就像做烩面、手擀面、羊肉汤、辣椒油都是好食材,可过去各煮各的,没熬成一锅香喷喷的"产业浓汤"。做装备的企业不懂演艺,搞旅游的不会做文创,有资源的不会用科技,结果就是"大而不强、全而不精"。

    游客用脚投票的数据最诚实:2024年河南文旅收入虽破万亿,但人均消费比邻省低15%;文创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不足3%,而浙江、江苏早已超过5%。更扎心的是,年轻人吐槽"来河南旅游像上课",本地人也常嘀咕"家门口的好风景,咋就留不住人?"

    河南文旅要"破圈",必须从"点状开发"转向"链式升级"——这道理,方案里的8大产业链群门儿清。

    二、拆盲盒式突围

    8大产业链群如何为河南文旅"查漏补缺"?

    方案里的8大产业链群,像一副"文旅扑克牌":4张"强长板"(旅游装备、演艺演出、文旅集聚市场、交通旅游),4张"补短板"(文创潮品、动漫游戏、康养旅游、体育旅游)。这不是拍脑袋的方法,而是给河南文旅做了次精准的"CT扫描"。

    先看"强长板"。河南的演艺演出有多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024年演出超3000场,场场爆满;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演了18年,依然是"宋文化活名片"。河南新空气公司把经典剧目的话剧、音乐剧、舞台剧等引进来获得巨大成功。但问题也来了:好演出多集中在郑州、开封、洛阳,其他地市"零星点点";舞台设备靠外地采购,本地演艺装备企业小打小闹。方案提出要做强"旅游装备",就是要让"河南造"的舞台机械、灯光音响等占领自家剧场,把"演艺经济"从"一台戏"变成"产业链"。

    再看"补短板"。河南的文创有多"低调"?前几年"考古盲盒"火了,可网友调侃"除了盲盒,河南文创没别的"。方案里"文创潮品"链群的出台,简直是给文创人"递扳手"——从牡丹纹样的潮牌服饰到殷墟甲骨文的数字藏品,从钧瓷手作体验到洛阳宫灯盲盒,要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变成"摸得着、带得走、传得开"的消费新宠。

    最妙的是"补链"逻辑。比如"康养旅游",河南有云台山的温泉、信阳的茶山、伏牛山的山珍,可过去都是"各自为战":温泉酒店只卖汤,茶山只采茶,山珍只做菜。方案要把它们串成"康养链"——早上在茶山采茶做瑜伽,中午吃山珍宴,下午泡温泉做理疗,晚上住山景民宿听豫剧,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这哪是简单的"拉郎配"?分明是把河南文旅的"珍珠"串成"项链",让每颗珍珠都发光,整条项链更值钱。

    清明上河园

    三、不只是"搞钱"

    当胡辣汤遇见元宇宙,河南文旅要玩点"新活法"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搞产业吗?赚点钱就行。"但河南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方案里藏着三个"小心机":

    第一,让文化"活"在当下。 河南的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活化石"。方案提出"创新培育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就是要让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开口说话",让少林寺的武僧"穿越"到现代教你打拳,让清明上河园的虹桥"变成"元宇宙里的互动场景。试想一下:在殷墟遗址,戴个VR眼镜就能"穿越"到商代,跟着商王祭祀占卜;在洛阳应天门,站在数字复原的隋唐天街上,和"狄仁杰""上官婉儿"喝杯茶聊聊天——这才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二,让生活"美"在细节。 文旅的本质是"生活方式"。方案里"交通旅游"链群不只是修路,而是要让高铁站变成"文化客厅",让旅游大巴变成"移动展览馆",让乡村公路变成"风景画廊"。比如,从郑州到洛阳的高铁,车厢里可以循环播放豫剧选段,座椅套印上牡丹花纹;到洛阳龙门站,出站就能租辆"唐宫仕女"主题自行车,沿着洛邑古城骑行,沿途有卖牡丹饼的小摊、穿汉服的志愿者——这样的旅途,哪是"赶景点"?分明是"过日子"。

    只有河南

    第三,让百姓"富"在身边。 文旅产业链的"链",最终要连到老百姓的腰包里。方案提出"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文旅企业",不是要养几个"巨无霸",而是要带动上下游"小散弱":卖牡丹饼的手工作坊能接上文创链,开民宿的农民能学会线上运营,演豫剧的老艺人能走进沉浸式剧场当"NPC"。就像西泰山脚下的村民,以前靠卖山货为生,现在开起了"杜鹃花海主题"民宿,跟着景区学做短视频,年收入从3万涨到15万——这才是"产业链"最温暖的意义。

    四、从"看风景"到"过日子"

    一条链如何串起百姓的"诗与远方"?

    河南文旅的这场"链"上突围,最终指向一个朴素的愿景:让"诗与远方"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幸福。

    未来三年,你可能会在郑州看到"豫剧主题"的沉浸式剧场,下班后去听一段《花木兰》,顺便买个牡丹纹样的文创包;在洛阳的老街巷里,遇到穿汉服的"唐宫小姐姐"带你做唐三彩,做完还能扫码把作品寄回家;在信阳的茶山里,住着"茶主题"民宿,早上跟着茶农采茶,下午跟着非遗大师学制茶,晚上喝着新茶看星空——这些不是幻想,而是方案里"文旅集聚市场""康养旅游"链群要实现的"小目标"。

    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会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文旅产业强了,能吸引更多人才回流河南;数智化场景多了,能让"数字河南"更有温度;消费新业态火了,能让老百姓的钱包更鼓、生活更美。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河南需要的不是"一口吃成胖子",而是"慢工出细活"的耐心。8大产业链群,不是简单的"政策文件",而是一份"文旅升级攻略"——它告诉我们:文旅的本质不是"卖风景",而是"卖体验";不是"赚快钱",而是"种文化";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玩",而是"打开门来一起赢"。

    当胡辣汤遇见元宇宙,当少林功夫碰撞动漫游戏,当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对你眨眨眼——这不是"不务正业",而是河南文旅在用最潮的方式,讲最老的故事;用最活的产业链,传最久的河南魂。

    三年后,当我们再谈起河南文旅,或许会这样说:"哦,原来河南不只是'厚重',更是'鲜活';不只是'看景',更是'过日子'。"

    这,大概就是方案出台的终极意义——让河南文旅,既有"筋骨",更有"温度"。

    新空气公司的演出

    作者:农家参谋长范小红,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12年度中国十大旅游风云人物、2014年度新浪中国旅游行业“金足迹奖”、2015年度科普中国优秀科普传播人、河南省十大公职微博影响力人物奖、奔流文学奖获得者、曾任农家参谋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