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文化

    奔流•散文 | 范小红:青州寻范文正公

    2025-8-8 10:20 奔流杂志

    核心提示: 范公井的井水深达10米,并沿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人们提水时磨出的深深沟痕,我用手指抚摸着沟痕,心想,这些沟痕是近千年来青州百姓汲取“醴泉”的历史见证,每一道都承载着一段岁月的故事。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至北宋熙宁十年(1077)大年初一,40岁的苏轼迎着凛冽呼啸的北风,毅然登上青州表海楼。这座始建于唐代、用以纪念姜太公治齐丰功伟绩的古老楼阁,自建成之日起便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意与豪情。站在楼头,苏轼极目远眺,皑皑白雪宛如素绢将整座城池轻柔覆盖。此刻,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自己的恩师欧阳修,以及人生偶像范仲淹。彼时,欧阳修已离世五载,范仲淹更是已远去二十余载,但青州百姓为缅怀他们的功绩,特意修建了范文正公祠和欧阳文忠公祠。


    苏轼低声默诵起欧阳修的《登表海楼》:“望海高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双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髀肉已消嗟病骨,村醪犹可慰愁颜。颖田二顷嗟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字里行间的苍凉之感,仿佛让他看到了欧阳修当年登楼时的孤寂身影。诵罢,他又将目光转向范仲淹的《登表海楼》:“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范仲淹笔下的旷达与豪迈,瞬间又让他心胸为之一振。欧阳文忠公的苍凉与范文正公的旷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在苏轼胸中激烈交融。不愧是一代大诗人,他当即挥毫泼墨,写下同题诗作《登表海楼》:“谯门对丛压危坡,览胜无如此得多。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花时千圃堆红锦,雪昼双城迭白波,回首毯场尤醒目,一番风送鉴重磨。”


    当我们寻范联谊齐鲁行抵达青州时,青州市中小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张金昌先生略带遗憾地说道:“表海楼正在修缮,只能下次再登了。”张金昌先生是一位极具情怀的企业家,青州古城大半的文物古建修缮改造工程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其中就包括“三贤祠”。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员、青州新希望印刷公司的董事长周建林陪同我们拜谒时介绍道:“其实还有一人,同样是苏轼从八岁起就敬仰的‘庆历四杰之一’——富弼,他也曾担任青州知州。在任期间,富弼不仅成功指挥青州抵御洪灾、赈济灾民,政绩卓著。而接替富弼的正是范仲淹,他从杭州调任至此,同样以勤政爱民、心系百姓疾苦而闻名。到了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欧阳修又接任青州知州,在任期间施政宽简、为民请命,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在青州,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三人,并称“青州三贤”。


    我们此次寻访的第一站,便是范公亭公园,因为“三贤祠”坐落于此。车子缓缓行驶在范公亭路上,青州民建主委杨光宝先生向我们介绍:“青州在中国历史上名气极大,北宋时期,这里是一座繁华无比的东方大都会,‘东人之都’‘东夏之都会’等美誉屡屡见诸文献记载。‘海岱惟青州’的说法自古就有,尤其是大诗人苏辙那句‘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更是将青州的声名推向了顶峰。他还补充道,在青州,范仲淹的名气最为响亮


    抬头望去,一座简洁而庄重的牌坊式建筑映入眼帘,在瓦蓝天空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大气。匾额上“范公亭公园”五个大字笔力雄浑苍劲,如同古柏盘根,这正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墨宝。轻轻踏入公园,仿佛踏入时光隧道,瞬间穿越回千年前的北宋。园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南阳河潺潺流淌,河水清澈见底,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闪烁的碎金。河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不时拂过水面,荡起一圈圈美丽的涟,如同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沿着南阳河向南前行,便上了永济桥。这座桥原本是南阳城西门外南阳河上的石质滚水桥,后改建为三孔石拱桥,青石铺面,造型古朴典雅,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站在桥上,静静凝视着桥下的河水,仿佛能看到范仲淹当年在此为青州百姓的福祉忧心操劳的身影。桥的两侧是洋溪湖,湖水清澈如镜,将岸边的绿树红花、亭台楼阁尽数倒映其中,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几株垂柳斜卧在水面上,远远望去,恰似一位老翁在垂钓,“阳溪晚钓”的美景令人陶醉,也让我们对青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三贤祠是公园内的核心景点。朱漆大门两侧清顺治年间的《修范公祠碑》与康熙年间的《重修范公祠记碑》静静伫立,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大门朝西面开,门楣上“三贤祠”三个大字方正浑厚,是著名书法家舒同的杰作。我站在门口,仔细端详着这座建筑,门楼与大门的模样似曾相识。同行的周总家女儿见我满脸疑惑,便笑着说道:“这可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高老庄的取景地呢!”经她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


    推开厚重的木门,两棵唐代古楸与三株宋代古槐映人眼帘,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那有着1300余年树龄的“世界楸树王”,枝干虬曲如龙,尽显沧桑与威严;宋代古槐则盘根错节,宛如一条条巨龙盘踞在地。向导指着其中一棵古槐介绍道,据传这是范仲淹亲手所植。树影婆娑间,一股敬意在心中油然而生。


    迎门正前方的范公井亭,六角飞檐,造型别致。宝顶之处巧妙地设有一圆孔,圆孔直通井底,天光与井水相互辉映,并底的景象清晰可见,形成“水心映月”的奇妙景致,寓意着“清泉涤心”的深远意蕴。亭柱采用木石结合的方式,别具一格。亭柱上有一副楹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后侧石柱上的楹联则是:“四境著闻行所无事,千年造址因其自然”。据明代嘉靖《青州府志》记载:“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洋溪侧出醴泉。公构亭泉上,郡民感思,俱以范公目之。”范公井的井水深达10米,并沿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人们提水时磨出的深深沟痕,我用手指抚摸着沟痕,心想,这些沟痕是近千年来青州百姓汲取“醴泉”的历史见证,每一道都承载着一段岁月的故事。


    范公亭的右侧,蜿蜒的碑廊内,63块碑刻静穆伫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其中,六块石上依然刻着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所书的《岳阳楼记》尤为珍贵。出生在山东的武中奇先生被称为三高老人(寿高、德高、艺高),其书法笔力雄健,字字如铁,气势磅礴,让人仿佛置身于岳阳楼前,真切感受到“先忧后乐”精神的深远与宏大。范公亭左侧,一块碑刻格外显眼,上面刻着:“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青州古城管委会冯殿佐主任介绍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5月的一天,爱国将领冯玉祥路过青州,特意前来拜谒范文正公祠。当时,他感慨于时事,亲笔题写了这副对联,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范文正公的敬仰与钦佩。


    三贤祠的主体建筑庄重肃穆,给人一种威严之感。居中的范文正公塑像面容和蔼,目光坚毅如炬,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康熙御笔亲题的“济时良相”匾额高悬于塑像上方,彰显着范仲淹的卓越功绩。徐悲鸿先生题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联分列两侧,左右两侧分别供奉着富文公与欧阳文忠公,“显忠尚德”“一代文宗”的匾额彰显着三人不同的品格与功绩,每一块匾额都蕴含着后人对他们的高度赞誉。


    皇祐三年(1051),63岁高龄且身患肺疾的范仲淹从杭州来到青州任职。当时,河北地区遭遇严重水灾,大批灾民涌入青州,致使青州粮价急剧飙升。交田赋时,范仲淹深入民间,展开详细的调查走访后,巧妙运用过去主政浙西时的策略,让青州百姓按正常年景粮价交钱给官府,以款代粮。随后,他又迅速派人前往聊城购粮代交,不仅免除了青州百姓长途运输的劳苦,而且还发还了剩余钱款,“青民因立像祠焉。”不仅如此,当青州一带爆发传染性极强的眼疾时,范仲淹不顾自身病痛,深入民间四处搜集验方,并与医者们一同潜心研究,最终用井水调配成“青州白丸药”,治愈了众多患者的眼疾。他的这些善举,让青州百姓对他感恩戴德,他也因此成为了后世为官为民的典范,其事迹代代相传,永载史册。


    在范仲淹之前,富弼任青州知州时,面对河朔洪水,他果断采取措施,妥善安置了数十万流民。不仅如此,他还从灾民中选拔青壮年入伍,为朝廷补充了有生力量。他的赈灾方法得到了朝廷的嘉奖,他在民间也广为传颂。富弼功成身退时的谦逊态度更彰显出他高尚的品格,令人敬仰。


    北来熙宁元年(1068)、欧阳修以兵部尚书之职出任青州知州。他主张“宽简而不扰”的施政理念,在他的治理下,青州呈现出一派丰收繁荣、治安良好的景象。他的宽简政风,充分体现了与民方便、体养生息的执政理念,让青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也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这三位北宋名臣,尽管在青州的任期短暂,但他们心系百姓、廉洁自律、广施善政,为青州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青州三贤”的美誉,他们当之无愧,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光照千秋,永远激励着后人。


    三贤祠后有一座“后乐亭”,其名取自范仲淹的名言。亭内石柱上,依旧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这里得到了永恒的铭记。后乐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两侧硬山墙上各设有一个明窗,这寓意着虚心听取百姓的意见和呼声,以实现兼听则明的理念。亭子四周,青松翠柏环绕,更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彰显着范仲淹崇高的精神境界,仿佛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


    离开三贤祠后,我的思绪依然沉浸在范文正公的青州史中,久久无法自拔。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处充满诗意氛围的地方——李清照纪念祠。这里与范仲淹有着别样的文学渊源,两地相距不足百米。这让我不禁想起范仲淹那首缠绵悱恻的《御街行·秋日怀旧》:“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敬。谙尽孤眠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在夜深人静之时,落叶纷纷飘落,散发出阵阵香气。范仲淹由落叶听秋声、感知秋寒,独处于空寂的高楼之上,离满怀,彻夜难眠。一盏青灯下,孤独的身影忽明忽暗,他倚枕辗转反侧,尝尽了孤独的滋味。尤其是末尾三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直抒胸脑,将他内心深处的深情与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感染力十足。


    而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同样被范仲淹这首词深深吸引。她的《一剪梅》便是倾诉独居孤寂与浓烈相思的佳作:“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红藕香残,枕席生凉,秋意渐浓,惹动了她的愁情。她独自登上兰舟,随波荡漾,更显孤寂。月辉映酒西楼,寄托着她无尽的相思。而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明显脱胎于范仲淹的词句。


    后人常常将范仲淹和李清照的这两句词进行比较,有人偏爱前者的“质重”,有人钟情后者的“空灵”,在我看来,二者都是用最平易浅近的口语诉说深婉情思,虽风格各异,但难分高下。在文学的星空中,他们的光芒相互辉映,共同照亮了后人对宋词之美的探索之路。李清照是在范仲淹离开55年之后而定居青州的,可以想象当年李清照在青州时,对范文正公必定是仰慕有加的。


    其实,范仲淹在青州还有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皇祐四年(1051)冬,范仲淹在青州应苏舜元之约,书写了一幅黄素小楷——韩愈的《伯夷颂》。当时,苏舜元请范仲淹书写《乾卦》,但范仲淹最终选择了书写《伯夷颂》。在冬十一月戊申日,他将写好的黄素《伯夷颂》寄给京西转运苏才翁以及文潞公、杜祁公、富郑公。《伯夷颂》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赞扬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面自知明”精神的散文。晚年的范仲淹选择书写此文,或许是借伯夷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与志向。范仲淹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书法却备受赞誉。文彦博诗评“范墨韩文传不朽”,富诗评“苏家能事复何如”,晏殊诗评“精妙极双金”,杜衍诗评“希文健笔抄韩文”。北宋以后,称赞者更是众多。宋元间人牟应龙评曰:“文正公所以师表百世者,固不在书,然笔法之妙,自足追媲古人。故苏公号称能书者亦从公求之,以为珍玩焉。书此书时已六十有三,距公薨时一年耳(应是半年)。而楷法谨严,一笔不苟如此,真可敬而仰哉。”元代人柯九思评曰:“范文正公书唐韩子《伯夷颂》真迹笔意精严,动合法度,有晋人之遗风。”明代刘良评曰:“笔意精妙,清古人神,虽钟王颜柳不过也。清代宋荦评曰:“文正公为有宋第一流人,固不以书名,而此书谨严有法度,一笔不苟,世之善书者或莫及焉。”清于敏中“奉敕敬题”以诗评曰:“四家北宋谁齐轨,三绝东方漫擅名。”对范公手书《伯夷颂》的题跋,历时之长、题跋者之多为世所罕见。从北宋到清末,题跋传承历经八百余载,跋者一二百人,其中有贤相名臣,也有著名书法家甚至乾隆皇帝也几次题诗褒扬:“韩辞范楷伯夷躅,俱是千秋第一流。


    大书法家黄庭坚曾这般盛赞:“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着,极近晋宋人书法神韵。时苏才翁笔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称文正公书与《乐毅论》同法。老年观此书,乃知用笔实处是其最工,想其钩指回腕皆优入古人法度中。”寥寥数语,将范仲淹书法的精妙之处勾勒得淋漓尽致。在黄庭坚眼中,范仲淹的书法不仅有着晋代时期的神韵风骨,其用笔之工更暗含古法,堪称书法艺术中的现宝。由此可见,《伯夷颂》绝非仅是一篇文学佳作,它承载着对伯夷精神的崇高歌颂,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审视,更具有无可估量的研究价值,是窥探北宋书法风貌与范仲淹个人艺术造诣的珍贵窗口。


    同样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周建林先生的卓越贡献。十余载光阴,他如琢如磨、锲而不舍,最终完成了高清复原《伯夷颂》这一壮举。长达60多米的复原作品,从宣纸的选材、墨色的调配,到装裱工艺的考究,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伯夷颂》及后世题跋的原始风貌。当这卷凝聚着无数心血的煌煌巨著呈现在世人眼前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北宋的时光之门。不仅如此,周建林先生更以创新的思维,开发出简装本《伯夷颂》及系列文创产品。从书签、笔记本到艺术摆件,让原本束之高阁的艺术珍宝,化作寻常百姓家触手可及的文化载体,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次在青州,周建林先生郑重地将他整理印制的《伯夷颂》珍藏版赠与我。指尖轻抚过泛黄的纸页,果香萦绕鼻尖。这一刻,干年前先贤的精神仿佛穿越时空与我紧系相拥,让人深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与厚重使命感。


    此次寻范青州行,还有一个意外且珍贵的收获——梅尧臣写给张讽的《送张讽寺承赴青州幕》这首诗作于皇祐三年(1051),此时距离范仲淹离世已不足一年。彼时,范仲淹刚刚接替富弼出任青州知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而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在诗坛已颇县盛名。当好友张讽即将前往青州赴任,梅尧臣在送别诗中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对范仲淹和富弼的人品与能力给予高度赞扬:


    朝延久清明,贤相出觉牧。

    贤牧又选贤,森森备官属。

    是以邦政修,良农播嘉谷。

    上无租赋逋,下有囷廪蓄。

    往者河朔饥,奔送剧凫鹜。

    富公镇青社,有来咸鞠育。

    病者调药剂,起者饲饘粥。

    老稚四十万,瘦骨生壮肉。

    乡县将遣归,田园皆可复。

    为之置长犁,为之置黄犊。

    既完身上衣,又付橐中粟。

    庭下再拜辞,望城皆感哭。

    他人守一方,境内犹不足。

    至今赵魏间,食饮常酹祝。

    富公离山东,寇盗颇任触。

    堂堂高平公,德业人所伏。

    幙府得才谋,蝼蚊不劳扑。

    上体忧勤心,扫灭得神速。

    张侯三十余,莹若无玷玉。

    八字分浓眉,纯漆点双目。

    昨日奉辟书,气貌宁近俗。

    言从必磊落,事果无出缩。

    他时为书功,谁惜千毫秃。


    一句“堂堂高平公,德业人所伏”,将范仲淹的德高望重展现得淋漓尽致;更以“贤相”二字评价范仲淹和富弼,字里行间满是倾慕敬重之情。这无疑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那些曾甚嚣尘上的“梅范交恶”传言,在这首诗面前不攻自破。试想,若范仲淹与梅尧臣真有嫌隙,梅尧巨又怎会在给挚友的送别诗中,如此真诚地夸赞对方?而历史也印证了这份情谊与赏识。范仲淹到青州后不久便举荐了张讽,使得张讽得以在仕途上施展才华,获得朝廷重用,一切皆如梅尧臣诗中所写、心中所盼。再看看范仲淹去世时,梅尧臣的三首感情真挚的“念诗”,哪里有“含沙影射”之辞?!


    史书还记载了一个细节,当年苏轼路过青州时悄然来又悄然去,并未惊动官府。站在这片充满先贤气息的土地上,我不禁遐想:以苏轼对范仲淹、欧阳修的崇敬之情,他又怎能错过拜谒范文正公祠和欧阳文忠祠的机会呢?此刻,眼前仿佛又闪现出那个雪花飞舞的大年初一,40岁的苏轼带着家人,迎着凉冽的北风,踏着皑皑白雪缓缓走来。他的目光中,有对先贤的敬仰,有对人生的思索,更有对未来的期许。而青州,这座古老的城池,也将继续见证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来来往往,传承着千年不朽的文化精神。







    作者:

    范小红,洛阳人,范文正公三十一世孙。2012年度中国十大旅游风云人物,奔流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