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科普

    范晓︱​地球上最奇峭的石峰山岳地貌——派内山式塔状与针状尖峰

    2025-7-6 21:42 中生网

    核心提示: 1879年,英国旅行家弗洛伦斯迪克西夫人来到这里,看见了三座略呈赭色的高耸山峰,她称这些山峰“形状一如克里奥派特拉方尖碑”。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南端、阿根廷境内,有尖峰群聚、奇峭无比的派内山,它俯视着旁边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1879年,英国旅行家弗洛伦斯·迪克西夫人来到这里,看见了三座略呈赭色的高耸山峰,她称这些山峰“形状一如克里奥派特拉方尖碑”。

     

    被称为“克里奥派特拉之针”和“派内塔”的派内山角峰。图片转引自美国读者文摘

     

    方尖碑是古埃及作为太阳崇拜以及法老权力象征的特殊建筑,古埃及各王朝的法老几乎都要竖立自己的方尖碑,它们都是用整块的花岗岩雕成。

     

    克立奥派特拉方尖碑竖立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维多利亚堤岸,是1819年的埃及总督所赠,原为公元前1460年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所建,公元12年罗马人曾将其搬到亚历山大城,安置在“埃及艳后”克里奥派特拉女王为纪念古罗马军事家马克·安东尼而建的神庙中,故又被称为“克里奥派特拉之针”。

     

    迪克西夫人用方尖碑来形容派内山的山峰也许再形象不过,而且,她提到的这三座尖峰,恰恰也是花岗岩构成,只不过创造它的是大自然的雕塑师。

     

    古埃及的方尖碑,用整块的花岗岩雕成。范晓2005年摄于埃及卢克索神庙

     

    1945年,罗马天主教神父阿戈斯丁尼途经派内山,他形容那些山峰是“坚不可摧的堡垒,上有石塔、尖锋,直插云霄的巨大角峰”。这三座花岗岩石峰也被称为“派内塔”。

     

    除了“派内塔”的三座尖峰之外,派内山还有诸多奇峭的山峰,不同的是,这些山峰顶部覆盖着黑色的板岩,与下部的浅色花岗岩色差分明,就好像山顶戴上了黑色的礼帽。由于板岩抗风化能力略弱,因此这类山峰虽然也极陡峭,但山峰顶部略显圆钝。

     

    安第斯山南端派内山的角峰,顶部为黑色的板岩,下部为灰色的花岗岩。古冰川沿着岩石中的垂直裂隙,把山体侵蚀成绝壁如削的尖峰以及U形的悬谷。冰川消退后,高山寒冻风化继续塑造着奇峭的地貌。图片转引自美国读者文摘

     

    派内山的山峰,的确属于冰雪侵蚀而成的角峰。但和一般常见的金字塔形的角峰不同,由于这里巨大的花岗岩岩体具有整体性很好的块状构造,仅在垂直方向有较多的裂隙发育,冰雪的“刻刀”只能选择岩体中的垂直裂隙(专业术语称之为“节理”),作为最容易侵蚀岩石的通道,向下进行切割,把完整的岩体逐渐分割成壁立尖峭的塔状或针状石峰。

     

    而且,由于花岗岩十分坚硬,加上地壳的快速抬升,切割出来的沟壑与峡谷很难快速扩宽、变缓,因此始终保持着陡立、险峻的地形。

     

    虽然派内山的这种群聚的塔状与针状的尖峰式角峰可谓登峰造极,但在类似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下,世界其它地方仍然可以见到类似的冰蚀塔状尖峰。

     

    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山地,由于地壳快速抬升,岩层中断裂发育,加上冰雪侵蚀,也有这种塔状尖峰。它们不仅在花岗岩中,在一些整体性较好的块状石灰岩、变质岩中也可以见到。同样,它们既可以出现在现代冰川分布区,也可以出现在曾经有第四纪古冰川分布的区域。

     

    例如,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邛崃山脉的主峰四姑娘山,虽然主体由花岗岩构成,但在山顶局部残留有变质岩顶盖,因此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发现四姑娘山主峰的形态,与派内山的一些残留有板岩顶盖的角峰形态很相似;四川丹巴境内的邛崃山脉之墨尔多山,有变质石灰岩构成的针状尖峰;四川大雪山脉贡嘎山东北坡的燕子沟,有花岗岩、变质岩构成的塔状尖峰群。

     

    四川邛崃山脉主峰四姑娘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但峰顶残留有变质岩顶盖。其山峰形态颇似花岗岩山体上部有板岩残留顶盖的派内山角峰。图片据网络

     

    四川丹巴墨尔多山,变质石灰岩构成的针状尖峰。范晓摄影

     

    四川贡嘎山东北坡的燕子沟,花岗岩(上图)与变质岩(下图)形成的塔状尖峰群。范晓摄影

     

    此外,在云南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博格峰北侧,有被称为“五佛冠”的峰群,虽然它未被完全切割分离成“派内塔”那样的尖峰,但巨大的垂直裂隙已开始把山体分割成若干具有尖顶的柱状体,它可以看成是类似派内山式尖峰形成的早期阶段。在喀拉昆仑山中国、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川口群峰,也有与派内山很相似的塔状尖峰群。

     

    云南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北侧的“五佛冠”峰群(吉娃仁安峰),显示较平整的山体已开始沿着巨大的垂直裂隙,被分割侵蚀成具有尖顶的塔柱状峰群。图片据网络

     

    在青藏高原边缘的大山脉,尤其是在有现代冰川的极高山向周边的峡谷、低地过渡的区域,有合适的岩石与构造条件,都是形成派内山式塔状尖峰的有利地带。除了上面提到的地点以外,广泛发育海洋性冰川的川西以及藏东南的横断山高山峡谷,也比较容易形成这种塔状尖峰地貌。由于这些地区人迹罕至,还有更多地貌奇景有待人们去发现。

     

    川西高原沙鲁里山脉中段之格聂山,花岗岩构成的塔状尖峰。图片据网络

     

    喀拉昆仑山的川口塔状与针状尖峰群。图片据网络

     

    除了在青藏高原周缘的高山、极高山,因冰雪侵蚀作用容易形成的塔状针状尖峰群之外。在中国东部非冰川作用区的诸多山岳,尤其是花岗岩、火山岩构成的山峰,也多见奇峭险峻的塔状与针状尖峰。

     

    它们的形成,虽然也和渗入岩石裂隙中的水,在冬季结冰膨胀造成的冰裂作用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流水侵蚀及重力崩塌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石峰的形态,与岩石中不同方向的裂隙(节理)密切相关。除了垂直方向的裂隙把岩石切割成柱状体之外,还经常有近于水平的裂隙发育。当岩石风化进行到近于水平的裂隙面时,就会出现较平整的峰顶。一旦风化作用透过这种平缓的裂隙面,进入到块状的岩体中,就会发育尖锐的峰顶。

     

    笔者将这种石峰的地貌发育过程和机理,称为“对岩石的结构性选择”,它既和影响岩石强度的矿物、粒度等结构有关,也和影响岩石风化剥离面的节理(裂隙)形态有关。

     

    安徽黄山,花岗岩形成的塔状与针状尖峰,可以观察垂直的、倾斜的、水平的等不同方向的裂隙(节理)对石峰形态的影响(下同)。范晓摄影

     

    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形成的塔状与针状尖峰。范晓摄影

     

    中国东部这种塔状针状尖峰,以三清山、黄山的花岗岩石峰为代表。此外,以雁荡山为典型的、由流纹质火山岩形成的奇峭尖峰,则是独树一帜,有专家称之为“锐峰”,把它作为“雁荡地貌”的典型形态之一。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雁荡山的尖峰时说:“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而徐霞客对雁荡山的塔状针状尖峰有更精彩的描绘:“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

     

    与派内山式的冰雪侵蚀的塔状针状尖峰相比,中国东部的塔状针状尖峰虽然宏壮略逊,但奇峭秀丽有过之而无不及。

     

    浙江雁荡山,流纹质火山岩形成的塔状与针状尖峰。范晓摄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