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 | 战略管理的东方智慧与数字革命
2025-7-6 21:20 中国新质生产力网核心提示: 徐飞教授编著的《战略管理——理论模型与中国实践》(第6版•数字教材版)恰逢其时,以“全球视野+本土功夫”为双轮驱动,将西方管理经典与东方战略智慧有机结合,以前瞻视野构建数字文明时代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洞察力的战略认知体系。
在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与BANI(脆弱性、焦虑性、非线性、不可知性)交织、AGI大行其道的时代,战略管理理论在全球化裂变、技术颠覆和文明冲突的多重冲击下,正经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全球多元范式的深刻转型。徐飞教授编著的《战略管理——理论模型与中国实践》(第6版•数字教材版)恰逢其时,以“全球视野+本土功夫”为双轮驱动,将西方管理经典与东方战略智慧有机结合,以前瞻视野构建数字文明时代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洞察力的战略认知体系。
这部教材自2009年首版以来历经六次修订,先后成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国家级)配套教材”,2021年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优秀教材奖”,这也是战略管理领域唯一的获奖教材。该书以量子思维解构VUCA困境,在不确定中建立战略确定性;以新质生产力重构价值创造逻辑,求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以ESG与共同富裕构建责任战略,回应人类文明新形态。恰如书中引用的《孙子兵法》智慧“善战者,求之于势”,作者将古今中西融会贯通,善于在局势、态势、大势、趋势中把握战略管理的核心要义,力求使本书不仅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精品教科书,更是一部解码企业管理基因的战略启示录。
一、本体论视域下的战略管理新范式
(一)从牛顿经典思维到东方量子思维
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常以经典物理学的还原论为基础,将企业视为可拆分的机械系统,追求线性因果。因此,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工具在产业链边界消弭、跨界竞争常态化的今天日益乏力。面对传统战略管理在不确定性环境中的窘境,本书突破以往思维基于管理“粒子特性”的分解性、独立性、单元性、静态性、渐变性和次第性,倡导既基于自然科学前沿又是东方文明擅长的量子思维,强调战略管理的“波性特征”——关联性、统摄性、系统性、动态性、突变性、涌现性、洞见性和悟性,以适应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战略决策。
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在战略管理认知思维上,应适时将过往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牛顿)经典思维,转变为当今东方智慧占优的量子思维。”这种基于量子叠加、纠缠、涨落、跃迁、坍缩、相干、包容、测不准、不确定等特征的量子思维,体现在教材的方方面面:在战略分析时基于竞争环境的不可完全预测性,自觉应用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在战略实施中强调“纠缠效应”,将利益相关者网络视为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在战略评价中引入“跃迁理论”,解释企业如何通过非连续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AI生成式智能重构竞争底层逻辑
面对生成式AI的颠覆性冲击,传统核心竞争力理论遭遇深刻质疑。本书第3章推介的以AGI(通用人工智能)、GAI(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为核心内容的生成性人工智能,突出AGI知识嵌入、语义深化等“类人思维”的涌现性,GAI跨模态内容生成重塑产品形态的创意革命,以及AIGC自动化创作颠覆价值链的生产变革。在第7章专设“生成性人工智能使能战略”,系统分析AGI、GAI、AIGC对战略制定、实施与控制的重构,进而从根本上重构竞争的底层逻辑。
书中不仅利用“算法博弈论”分析平台企业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战略组态(如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模式)重塑竞争格局,而且在“熄灯工厂”等案例中阐释,生成式AI赋予机器人多模态感知能力,将使传统生产战略的静态规划被具身智能体(embodied agents)的动态适应所取代。在书中战略实践3-3中,作者更是通过中美AIGC布局的比较研究警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高地。
(三)新质生产力作为锚定未来的战略支点
针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本书首次将“新质生产力战略”作为独立维度,与低成本战略、差异化、聚焦战略并列,并明确将其定位为核心战略锚点。在第4章专设独立章节(第7节),系统阐释其作为驱动未来发展根本性力量的战略价值。作者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实践”,其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实现对传统生产力范式的革命性超越。书中剖析的美的集团案例(第4章引例)极具代表性,美的通过持续投入科技创新推动高端产业升级,不仅实现了自身跃迁,更是生动诠释了新质生产力如何“主动突破并摆脱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依赖”。
当前,新质生产力理论正成为企业与国家在市场深刻转型中校准航向、夺取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战略罗盘与行动指南。本书的深刻洞察为理解和运用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战略锚点,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与升级提供了系统指引。特别地,作者对“碳中和”这一新质生产力给予高度关切,明确指出碳中和将如同历史上的芯片技术革命,彻底重塑全球产业竞争规则与价值链分布,并进一步指出在这一深刻变革中,率先掌握核心碳减排与零碳技术的企业,将构筑起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从而牢牢掌握未来产业生态的战略主导权与规则制定权。
二、从经典模型到中国方案的多维突破
(一)战略分析工具的本土化与时代化
本书对波特的“五力”模型赋予中国特色的解读。以快递行业为例,作者通过顺丰速运案例,将“政府管制政策”“社区关系”等本土要素纳入竞争分析框架,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的“第六力”——政策与社会网络的复合影响。在分析“供应商议价能力”时,特别强调中国供应链的“关系型治理”特征,如吉利汽车通过并购沃尔沃构建的跨国协同网络,突破了传统模型对市场交易关系的单一假设。
区别于静态的价值链解析,作者对价值链分析进行了动态化重构,提出“价值链-价值网络-价值生态”的演进模型。书中以字节跳动为例,阐释如何通过算法优势重构内容产业价值链,并将“用户注意力”“数据资产”纳入价值创造核心环节。更具创新性的是,书中提出“长尾价值”理论,分析企业通过售后环节的服务延伸(如工业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将传统价值链的末端转化为利润增长极。作者深刻指出,长尾价值既是当下供给侧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使然,更是需求侧对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诉求的精准化、个性化、超值化、本地化、快捷性、便利性服务的必然结果。
(二)超越“西方理论+中国案例”窠臼
本书超越一般管理学“西方理论+中国案例”的教材模式,从理论构建、实践融合、本土创新等维度寻求突破。同时,自觉将战略管理与中国哲学深度结合,志在“术与道“、”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第1章开篇引用《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将其与现代竞争战略中的“生态位占据”理论互释,力求使战略管理超越工具范畴,成为企业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同样地,有别于西方侧重环境责任的ESG框架,本书通过苹果、微软等案例验证治理透明度对资本信任的乘数效应,创新性地将ESG从报告工具升维为核心战略,并将“共同富裕”“家国情怀”等中国价值观融入ESG体系。在第2章中腾讯“科技向善”战略,被解析为“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的递进模型,其中“乡村振兴投入”“数字包容计划”等本土实践,亦是从ESG从合规要求升华为战略竞争力的视角加以解读,这种诠释更契合中国企业“义利兼顾”的价值传统。
(三)中国实践的学理化表达
与西方教材单纯堆砌中国案例不同,本书致力于将本土实践升华为普适性理论,实现从案例嵌入到理论建构的升级。例如,在分析如美的集团的智能制造转型案例时,揭示中国企业通过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跃升,由此建构“技术-要素-产业”三维模型,具体生动地诠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闭环建构,使得海尔“黑海战略”、华为“压强原则”等本土经验亦不再是碎片化案例,而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战略范式。
三、实践导向的知识体系
(一)案例的时效性与典型性
全书收录近百个本土案例,覆盖不同行业与发展阶段,包括(1)传统产业转型,如吉利汽车从低成本到高价值的战略跃迁,解析其如何通过并购沃尔沃获取技术势能,再通过“智能电动化”实现品牌向上;(2)新兴赛道布局,如东方甄选在“双减”政策下的战略转型,展示如何将教育基因转化为直播电商的内容优势;(3)全球竞争案例,如华为在5G领域的“压强原则”,诠释技术攻坚中的战略聚焦与资源集中。这些案例遵循“现象描述-模型应用-本质提炼”的分析逻辑,如在分析宁德时代的电池产业布局时,既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其要素禀赋,亦通过“生态位理论”揭示其如何通过标准制定权构建全球竞争优势。
(二)教学的立体化设计
作为数字教材版,本书配套丰富的线上资源,包括电子教材、知识点库、题库、教学指南、教学案例、拓展阅读等。此外,每章设置多个“战略实践”,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EFE矩阵(外部因素评价)、IFE矩阵(内部因素评价)的在线计算模板和互动分析工具,当能助益读者提升战略分析实操能力。未来教材数字平台还将提供案例视频,企业高管访谈(如美团“青山计划”负责人解读ESG战略),情景模拟系统(如新质生产力战略决策虚拟仿真场景)等课程资源,帮助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中体验不同战略选择的后果。这些立体化设计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平面化局限,使理论学习具有沉浸式体验。
(三)问题导向的思维训练
书中每章开篇的“名人名言”、“引例”和章末的“思考题”,引导读者深度思考。书中设置的“新视角”专栏和延申阅读文献,将读者的批判性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如在“AI时代的科技伦理”中,探讨生成式AI对战略决策的伦理挑战;在“共同富裕与企业责任”中,分析企业如何通过三次分配参与社会治理;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中,解构平台企业的“数据垄断”与“创新激励”悖论。这些议题在培养战略分析能力的同时,塑造学习者的系统思维与伦理判断力,由此呼应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四、面向未来的战略管理
(一)对三大时代命题的回应
关于“新质生产力革命”,在第4章详细阐释“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基础(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经济特征(边际收益递增)、社会影响(就业结构重塑),为企业制定技术追赶与超越战略提供路线图;关于“数字化转型”,第8章从时空维度、要素维度、需求维度、竞争维度、机会维度、政策维度等六个维度,解读为什么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并指导企业评估转型阶段、设计转型路径;关于“全球产业链重构”,作者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分析企业如何通过“链主”战略构建产业生态,举出的典型案例是中车在高铁产业链中的标准输出与生态整合。
(二)战略管理的“元能力”培养
本书超越具体模型,聚焦三大战略“元能力”的系统化培育。其一为环境洞察能力,通过PESTEL宏观环境分析与情景分析法的深度耦合,引导读者在复杂不确定性中解构政策、经济、社会等维度的变量关联,精准捕捉结构性机会窗口;其二是资源整合能力,以动态能力理论为根基,剖析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的协同机制,帮助读者掌握碎片化资源的筛选、转化与重构逻辑,将隐性知识沉淀为可持续竞争优势;其三为伦理判断能力,在ESG战略与企业家精神的交融语境中,强调战略决策需嵌入数据隐私保护、供应链劳工权益、绿色治理等伦理维度,通过典型案例研讨提升决策者在利益权衡中的价值判断精度,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演进。
(三)学术与实践的双向赋能
对于学术研究者,作者提出的“以量子思维破题、以中国实践立基、以数字技术赋能” 十分深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对于机构/组织的管理者和企业家,书中各章节提供的诸多可操作工具/方法,极具建设性和实操性的建议,以及提示的风险与挑战,既能帮助他们穿越不确定性迷雾做出高质量决策,亦助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走出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战略之路。
徐飞博士,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哈佛大学、MIT高级访问学者。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长。出版著作2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要研究领域:战略管理、竞争战略与博弈论、高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创业与跨文化战略领导力。
《战略管理——理论模型与中国实践(第6版·数字教材版)》
中国管理学系列教材;本教材第4版曾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国家级)配套教材
作者:徐飞
ISBN:978-7-300-33847-7
定价:62.00元
配套教辅:PPT、数字教材、教学题库355道、扩展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