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积石山揭秘
2025-6-5 15:12 中生网核心提示: 积石山是临夏盆地的西部屏障,也是黄河由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的最后一道门坎。从山脉的脉络来看,积石山是祁连山一系列山岭中,最靠南的、青海湖南北两侧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向东延伸的结果。
积石山是临夏盆地的西部屏障,也是黄河由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的最后一道门坎。从山脉的脉络来看,积石山是祁连山一系列山岭中,最靠南的、青海湖南北两侧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向东延伸的结果。
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在青海湖东南端交会成拉脊山,拉脊山东延至青海贵德的东北,向南分出一脉,横越黄河形成李家峡,该支脉继续向东南至甘肃的临夏、甘南与青海交界处,形成达里加山;拉脊山主脉在青海民和的西南向南转折,在黄河上形成积石峡,过黄河后,即成为临夏盆地西缘近南北走向的积石山。积石山南延又与从西北而来的拉脊山南支相会,形成一个山结。而海拔4636米的达里加山就是这个山结的最高点,也是积石山的最高峰。
祁连山虽然是一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岭群,但它们不是单纯平行延伸的,而是山岭构成菱形的“网线”,“网线”之间的“网眼”,则是近于菱形的山间盆地或湖泊。被拉脊山的南北两支以及积石山圈起来的“网眼”,就是积石峡西侧的循化-尖扎盆地,往上还有李家峡和龙羊峡之间的贵德盆地,它们都是临夏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的过渡盆地。
先秦古藉《禹贡》记载大禹治水黄河:“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说明黄河治水自积石峡始,这使积石山、积石峡名扬天下。这似是记录了当时河泽壅塞,洪流漫溢,故需凿通水道,排洪分流的景象。但从黄河的发育历程看,几百万年以来,黄河通过溯源侵蚀,由下游往上游,不断切穿一道道峡谷,串通并疏干一个个古湖。据研究,至少到距今1万年左右,黄河已经沟通了西倾山至若尔盖和扎陵-鄂陵湖区的河段,成为了上自雪域下至汪洋的万里长河,似乎不再需要人为的贯通疏导。
大禹之所以导河,大概是因为第四纪冰期结束以后,距今约七八千年的大暖期,由于气温上升、冰川退缩、降雨增加,海平面上升,带来了全球性大洪水,河道难免出现新的淤塞。这时在黄河中上游已出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聚落,因此需要通过治水来解决洪水带来的生存威胁。而且也正是在这次大洪水以及传说的大禹治水之后,黄河中上游才开启了新石器中晚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繁荣时代。此外,大禹导河的“导”,是否不仅仅是疏通河道以排洪,而是还包含了导水以利灌溉的内容,这是值得研究的。
《禹贡》在描述雍州(今黄河中上游及河西走廊的陕、甘、宁、青一带)风物时说:“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球、琳、琅玕指当地所产的宝石美玉,“浮于积石……”,似说明可由积石山下的黄河乘船至龙门以及渭河等地,即当时黄河中上游已有水运出现。
《禹贡》记述大禹的事迹不仅只是导河导江,而导山开路也是重要的内容,这大概是在中国开拓古道系统的最早记载。
《禹贡》说:“导岍至岐,逾于河。……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西倾山在洮河上游甘南的阿尼玛卿山与迭山之间;朱圉(yu,音雨)山是天水甘谷县西南的秦岭支脉,主峰是石鼓山;鸟鼠山位于渭源西侧,是渭河与洮河之间的分水岭;太华山即华山;岍(qian,音千)山与岐山,均在陕西陇县东侧,是渭河水系与泾河水系的分水岭。以上这些“导山”的路径,大致勾画出了由西安至临夏再至甘南的陇西古道、以及连通甘青川的古道轨迹。
虽然大禹导河治水、导山开路的伟业,不可能是他一人所为,但他应当是一位蓝缕开疆的策划者和领导者,所以后人始终传颂和敬重他的功绩。在大禹导河之始的积石关前,明代以前就建有禹王庙,明弘治、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多次重修。形成设有大禹神位、像龛,以及重门四楹、中殿六楹、左右寝殿共十六楹的宏伟建筑,闻名遐迩,盛极一时,惜后来因兵火逐渐颓败。
虽然由于黄河的深切,黄河积石峡西侧的尖扎-循化、贵德等盆地或河谷的最低海拔在2000米左右,适宜农耕,但地势陡狭,高山围峙,在历史上的很长时期,都被视为“关外之地”,吐蕃等族群的势力较强。所以历代中原政权在积石峡东口常设戍堡要塞,隋朝有临津关,宋代有积石州,明朝设积石关,清代筑静安堡,素有“积石锁钥”之称。明嘉靖《河州志》描述积石关:“两山如削,河流其中,西临蕃界,险如金城,实系要地。”现在峡口处的积石山县关门村,即是当年积石关关城所在。
积石关下游大河家镇的黄河公路大桥,此处为黄河著名的古渡口之一——临津渡,甘青两省在此以黄河为界,南为甘肃积石山县,北为青海民和县。范晓摄影
积石关不仅是临夏盆地通往青南高原的重要孔道,也是由此经循化、化隆去湟水谷地以及西宁的驿道关隘。但因积石峡的道路崎岖难行,清初顺治年间,驿道改为翻达里加山垭口的老鸦关去循化盆地。尽管横切积石山的十多条沟谷,都有穿越积石山的小道,历代也在这些谷口设有癿藏关、红崖关、五台关、樊家峡关、崔家峡关等关隘,但它们重要性远不能与南北两端的老鸦关、积石关相比。
清代以来,老鸦关的达里加山山道,日益成为沟通临夏盆地与循化、贵德盆地、湟水谷地、青南高原的重要通道。发端于清乾隆年间,此后震动全国的西北回民起义,就是在积石山西侧的循化,因清军镇压哲合忍耶教派而点燃了导火索。随后,循化的教民从老鸦关、积石关而出,攻陷河州(今临夏),直趋兰州,拉开了与清廷之间的血腥争战。
作家张承志在《心灵史》中曾写道:“我又沿着积石山脉钢色的主峰——大力架山(即达里加山)的古道出来,一路上藏民的经幡呼呼地抖响在金风里,山溪水清脆地推转着玛尼磨轮。”
如今,历史上无数的兵戈铁马、刀光剑影已成过眼烟云,但达里加山雪峰注视的老鸦关依然是甘青大道,临夏盆地连通湟水谷地之西宁、青南高原之共和的省道、高速公路,或盘旋而上,或穿山而过,展现出新时代的时空变幻。
和临夏盆地主要分布晚新生代以来的红色砂岩、泥岩以及黄土不同,积石山主要由古生代的花岗岩闪长岩以及元古代的变质岩构成,它说明古老的岩层因山体强烈抬升才被剥蚀暴露。但积石山顶部仍局部残留有新生代的红色岩层,它表明临夏盆地和循化盆地曾经此连为一体,只是两三百万年前因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才抬升成山,并在临夏盆地和循化盆地都留下了巨厚的山前洪积扇的砾岩沉积。
和青藏高原边缘那些年轻的山脉一样,积石山也巍峨高大,多有高度超过4000米的山峰,除最高峰达里加山之外,还有4218米的雪积山、4123米的五台山等,整个山势向黄河边的积石峡渐次降低,但山岭高度仍在3000米以上。
由积石山县癿(bie,音别)藏镇附近向西眺望积石山脉海拔4218米的雪积山。范晓摄影
在第四纪冰期,积石山曾广泛发育冰川,在山前有冰碛物组成的最高一级台地、垄岗,并且由于冰川携带并堆积大量的巨砾,形成壮观的石海景观。与此同时,积石山东坡形成十多条平行沟谷,冰期之后,在临夏盆地西部呈现直入黄河或黄河一级支流银川河的梳状水系,这些水系把早先黄土堆积的塬地切割成十多道向黄河绵延的长条状梁峁,尤如群龙饮河,气象非凡。
积石山在海拔2600米至3200米的地带,局部保存有云杉、冷杉、红桦、白桦等构成的针阔叶林,海拔3200米以上,还有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分布,以及基岩裸露的高山荒漠。高山上虽已无现代冰川,但达里加山、雪积山等高峰每年积雪的时间很长,白雪皑皑的景象常年可见。
临夏盆地和积石山有约1500米至2000米高差,山腰附近的台地开阔,视野宽广,尤其以积石山县城西侧的黄草坪为最,春季绿草茵茵,夏季繁花似锦。当站立山前高坡,西望峻岭高耸、雪积云涌,东瞰丘壑起伏、天荒地远。
此外,积石山东坡处在水汽聚集的迎风坡,坡麓一带至山上,年降雨量可达800毫米以上,不同于临夏盆地北部的半干旱、干旱黄土区。因此,积石山东坡的众多沟谷中,不乏峡深林密、溪水潺潺之处,其中以积石关东侧的黄河支沟大墩峡的景色最为突出。重岩叠嶂,山青水秀,有江南山水之美。
积石山东坡有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它是甘肃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据2021年的统计,这里聚居了2.2万保安族人,占中国保安族总人口的95%以上,而保安族的起源与迁徙历史,尤富传奇色彩。
虽然积石关历史上常为汉蕃之界,但在元代初期,蒙古军队把“守边防蕃”的边界推进到积石峡以西黄河支流隆务河的同仁一带,这里是河州通往青南高原的要冲。随蒙古军而来的中亚色目人(指突厥、粟特、波斯、阿拉伯等族群)被编为“营伍人”屯田戍守,与蒙、藏、汉、土等族群交往融合,形成特殊族群,并因明代在同仁附近设立保安堡、保安城而得族名,聚居于隆务河谷的保安城、下庄、尕撒尔等保安三庄。
清咸丰、同治年间,因不堪忍受当地部落及领主的种族与宗教歧视和压迫,保安族先迁循化,又再移至积石山东麓定居。原保安城、下庄、尕撒尔的保安三庄的族人,又分别安置在积石关旁台地上的梅坡、甘河滩、大墩,形成新的保安三庄,还有一些族人分布于积石山麓的柳沟、刘集一带,与回、撒拉、东乡、汉等族群杂居。有意思的是,积石山西麓的循化盆地,是撒拉族的唯一聚居地,它和积石山东坡保安族的唯一聚居地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积石山民族文化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