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甘肃临夏,为什么是世界地质公园——青藏与黄土,两大高原碰撞出神奇临夏
2025-5-24 10:16 中国国家地理核心提示: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有极为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自2002年至2011年,已先后建立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将以上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积石山、太子山景区加以整合后,2024年3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建立了中…
编者按:本文是笔者2022年为《中国国家地理》(临夏特辑)撰写的四篇系列文章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临夏的地质地貌特色、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群落、与陇中黄土高原环境密切相关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与齐家文化、途经临夏的丝绸之路东段分支陇西道的地理背景。另外三篇文章是《积石山揭秘》《凭雪凌云太子山》《红石丹霞 黄土莽原》,分别介绍临夏的积石山、太子山山岳景观,以及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炳灵寺丹霞地貌、临夏的黄土地质地貌、黄河三峡的峡谷与湿地景观。本文此次刊发,对标题和内容都作了修订,并配发了笔者所摄的图片。古生物化石、彩陶等图片均摄自于临夏州的相关博物馆。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有极为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自2002年至2011年,已先后建立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将以上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积石山、太子山景区加以整合后,2024年3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建立了中国临夏世界地质公园。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唯一相邻相接之处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奠定现今欧亚大陆乃至地球表面地理地貌格局的重要事件。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相辅相成的是周边断陷的一系列低地。由这个世界屋脊下降到周边的低地、盆地、平原,展现了地球陆地表面的最大垂直跨度、也是多样性最为突出的自然奇观。
青藏高原周边如珠玑相串的低地中,东有四川盆地、南有印度河-恒河平原、西有阿姆河-锡尔河低地、北有塔里木盆地,而在东北边首当其冲的,则是甘肃临夏盆地,它是环绕青藏高原周边的奇境胜地之中,十分精彩的一环。
临夏盆地,即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在区域。在临夏盆地的西边,黄河自青藏高原之青南高原的共和盆地东北缘开始向下跌宕,穿过了龙羊峡、贵德与尖扎之间的李家峡、循化以下的积石峡,终于由海拔3000米左右的共和盆地,下降至海拔约1800米的临夏盆地,完成了从中国第一地形阶梯到第二地形阶梯的旅程。
在临夏盆地的南边,白雪皑皑的太子山,成为青藏高原之甘南高原与临夏盆地之间的天然屏障,源于甘南高原的大夏河、洮河穿太子山而出,奔泻北下临夏盆地,汇入黄河。
临夏盆地在地貌上,属于中国甘陕晋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甘肃的黄土高原又以六盘山(陇山)为界,分为陇东、陇中两个区域。临夏盆地处在陇中黄土高原乃至整个中国黄土高原的最西端,也是黄土高原唯一与青藏高原相邻相接之处。
陇中黄土高原的临夏盆地,远处可见河流切割黄土高原形成的川地。
黄河万里,仅此地以黄河命名且延续千年
临夏盆地所在区域,自东晋起就被称为河州,直到民国2年(1913年),才取大禹“导河积石”之说,改河州为导河县,但在民国17年(1928年),又以县治临大夏河,改导河为临夏。但河州一名曾延续达一千五百多年,无疑是这一地域最具历史积淀的地名。
“河州”的“河”,指的是黄河,“河”是中国历史上对黄河的惯称。黄河纵横万里、东流入海,为何仅此地以黄河命名且延续千年?《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理黄河,导河始于积石;黄河自积石关始入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正是华夏文明的孕育之地。因此,清代梁份在《秦边纪略》中说:“盖黄河入中国,始于河州,禹之导河积石是也”,或许这就是古人称此地为河州之由。
虽然河州曾经是《禹贡》所称的雍州之边陲,早期为西部戎羌盘踞之地,秦代曾得名枹罕,“枹”即击鼓示警之鼓槌,“罕”有西羌之意,但《禹贡》评价其黄土为上等农耕之地,所谓“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所以河州既是农耕文明的繁衍发祥之所,又是农牧两种文明的交汇之地,作为自然与文化的承边启内、融会贯通,其地位的重要自不待言。
临夏所在的陇中黄土区,是整个黄土高原乃至世界上黄土堆积厚度最大的地区,许多地点的厚度都超过300米,兰州附近最厚可达410米。黄土沉积以及黄土高原的形成,也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息息相关。
当青藏地区的平均海拔抬升到三四千米以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已难以翻越这个地球上地势最高的“世界屋脊”,使青藏高原北侧的广大地带日益干旱化,大面积的盐沼、戈壁、沙漠构成宏大的荒漠带,加上青藏高原这个地形障碍在高原西北侧造成西风环流,由此产生的温带气旋携挟荒漠带提供的巨量沙源,在青藏高原北侧形成了巨大的黄土堆积带。
穿行于陇中黄土高原的黄河
彩陶文化之乡,华夏文明的黄土伊甸园
“祸兮福所倚”,青藏高原隆升带来的干旱与荒漠化,却意外地造就了孕育华夏文明的黄土伊甸园。临夏盆地的黄土堆积,因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等水系的侵蚀深切,地形较为破碎,不像陇东有面积广大和众多的黄土塬,但仍然有北塬、南塬、三塬、岘塬、方台等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黄土塬,以及面积较小的许多台塬地,而且还有沿众多河流分布的河川地,例如临夏川、和政川、广河川、唐汪川、黄河大川等,土地肥沃。
加上临夏盆地大部分属湿润-半湿润区,降水较丰沛,在盆地西南缘年降水量甚至超过1000毫米,为甘肃全省之冠,而且河川地还有灌溉之利,因此临夏盆地农产丰富,宜耕宜居。这一点,早在史前的文化遗址中就得到了印证。
陇中黄土高原的田园
陇中黄土高原的田园与村落
临夏盆地旧石器遗址较零星,仅发现有距今约1.5万年东乡县锁南镇下王家的打制石器、炭灰层等。临夏盆地最为繁盛辉煌的史前文化,是公元前3800年-前2050年的马家窑文化、以及公元前2200年-前1700年的齐家文化,它们分别以与临夏相邻的临洮县马家窑村遗址、以及临夏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命名。
在时间上,马家窑文化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之末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从地域上看,它有可能是承接渭河上游秦安、武山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地湾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之初的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向西扩展,进一步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之后,还有公元前1400年-前700年,从商代延续至西周晚期的辛店文化。
从地貌上看,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遗址皆分布于黄河、大夏河、洮河、湟水及其支流两岸的黄土塬地、台地,以及河流阶地上。在临夏境内,马家窑文化主要是继石岭下类型之后的马家窑(公元前3300年-前2700年)、边家林(公元前2850年-前2650年)、半山(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马厂(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等四种类型。
在较早的马家窑类型的遗址中,就已出现了半地穴房址,以及炭化粟、稷、大麻籽等农作物遗存,表明当时这片黄土地的定居农业已有相当发展。而且,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乃至辛店文化的遗址,在临夏盆地已发现数百处之多,不仅分布密集,而且许多遗址都出现上述几种文化的重叠,表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临夏盆地就已成为黄河上游极其重要的人类聚居地和农牧业重地,并在此后连绵延续。
马家窑文化最著名的标志,就是绚丽精美的彩陶。在时间上马家窑文化迟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但它把仰韶文化中已经享有盛名的彩陶艺术,进一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称马家窑文化为“彩陶文化”,称临夏为“彩陶之乡”,可谓名符其实。
明嘉靖《河州志》描述河州的形胜说:“洮河绕于东,积石峙于西,南盘雪岭,北距黄河,山水环抱,四塞之地也”。一方面,临夏盆地以及河湟谷地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独一无二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另一方面,临夏这片黄土高原的沃土,也给彩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物料。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它主要以黄土中所夹的古土壤红土为原料,其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陶胎成型后,需用含铁较高的粘土、赭石、高岭土等为颜料,绘成黑、红、白等色的花纹,再入窑烧制。临夏盆地的黄土中,夹有多层可作为胎料和颜料的红土层,单层最厚可达七八米,这给彩陶的就地取材提供了方便。
临夏州博物馆,以收藏临夏州出土的极为丰富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而著称,又被称为彩陶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年-前2700年)的典型彩陶,纹饰线条与精细流畅的水波纹为主,反映了远古先民对水的崇拜: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变体鸟纹四鋬双耳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水波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变体鸟纹双耳彩陶尖底瓶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漩涡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公元前2850年-前2650年)的典型彩陶,饰纹以弧形锯齿纹、弧形纹、三角折线纹为特点:
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 弧形锯齿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 弧形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 弧形锯齿纹、三角折线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的典型彩陶,纹饰更趋繁丽,以网格纹、葫芦纹、漩涡纹为特点: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葫芦网格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菱格纹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漩涡锯齿网格纹双耳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的典型彩陶,以变体蛙神纹、四大圆圈纹、回形纹等为特点: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变体蛙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回纹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神人纹内彩盆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四大圆圈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之后就是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年-前1700年),其重要标志是青铜器的出现:
齐家文化发源地临夏州广河县的齐家文化博物馆。
临夏州广河县齐家坪出土的青铜镜、青铜铲、青铜锥。其中的青铜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镜,被誉为“中华第一镜”。
齐家文化的青铜饰品
临夏州广河县齐家坪出土的权杖头,它是近东地区首创的象征权威的器具,发现于齐家文化遗址证明了中西文化的早期交流。
齐家文化的玉器,由上至下为玉佩、玉琮、玉璧、玉环与玉玦。玉器制作的高度发展似乎也和青铜时代相伴随。
齐家文化的陶器,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比较,较为古朴,且缺乏精美的图饰,因此齐家文化一度被认为早于马家窑文化,实际上是齐家文化时的工艺和艺术创造,已更多地集中于青铜器及玉器。
震惊世界的新生代四大哺乳动物群化石产地
令人称奇的是,临夏盆地不仅有延续至少两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完整文化序列,成为黄河上游史前人类的伊甸园。而且,由约3000万年前的古近纪渐新世至约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更新世,被概称为“临夏群”的沉积地层与其中所产的化石,呈现了这里也曾是古生物的伊甸园。
距今4000万年左右的古近纪始新世中期,两大板块的碰撞使南亚次大陆与欧亚大陆联接,古地中海在青藏地区完全退出,奠定了青藏地块作为一个整体开始抬升隆起的基础。
在青藏地块隆升的背景下,作为东北边缘的断陷低地,临夏盆地形成于距今2900万年左右的古近纪渐新世早期,这时出现了盆地里最早的洪积扇和湖泊沉积。此后,一直到距今170多万年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早期,盆地里河湖交错、古湖或扩或缩的地理格局,延续了约1700万年。水体充盈、气候温润的森林、草原环境,自然成了新生代的代表物种——哺乳动物聚集繁衍的乐园。
也因此,临夏盆地的地层里保存下来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如此之巨,种类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广,都让世界震惊。这里已成为整个欧亚大陆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区,已发现化石点100余处、化石标本超过3万件。不仅个体数量极多,在一些埋藏地,化石累积层叠,密集聚结成厚大的“骨之岩层”、“骨之岩丘”,而且许多化石保存极为完好,动物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形态栩栩如生。
临夏州和政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内景
临夏州和政县桦林古生物化石埋藏原址馆外景
临夏州和政县桦林古生物化石埋藏原址馆内景
临夏州和政县桦林古生物化石埋藏原址馆外,产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新近系中新统柳树组地层剖面。
临夏州和政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内保存原生埋藏状态的古生物化石巨型岩块
临夏州和政县出土的保存极为完整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
更重要的是,在临夏盆地两千多万年连绵不绝的哺乳动物化石序列中,可以看到十分完美的四大哺乳动物群落的演化:
距今2810万年-2300万年,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
距今1597万年-1163万年,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
距今1163万年-434万年,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
距今258万年-78万年,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披毛犀动物群)。
它们为研究地球上哺乳动物的分类、个体发育与变异、系统演化,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和极为难得的天然实验室。
自中生代末以恐龙绝灭为标志的爬行动物的统治时代结束后,迎来了哺乳动物大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的新生代,其中人类无疑是哺乳动物发展演化的天之骄子。而举世罕见的临夏新生代四大古动物化石群落,给人们展示了弥足珍贵的哺乳动物演化的壮观历程。
距今2810万年-2300万年,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
巨犀动物群以犀类占绝对优势,其中巨犀至少包括6个属,巨犀家族属于奇蹄目之下一个独特的支系。巨犀动物群的成员还包括河套裂爪兽、巨颌副狶(巨猪)、阿尔泰查干鼠等等。当时气候较暖湿,树木较丰富。巴基斯坦的渐新世地层中也有巨犀分布,表明青藏地区当时海拔高度还不很大,不足以阻碍大型哺乳动物的交流。
巨犀动物群-临夏巨犀的头骨化石
巨犀动物群-临夏巨犀的下颌骨化石
巨犀动物群-临夏巨犀的寰椎化石
巨犀动物群-临夏巨犀的枢椎化石
巨犀动物群-临夏巨犀的胸椎化石
巨犀动物群-兰州巨獠犀头骨及下颌骨化石
临夏州和政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内的巨犀复原模型
巨犀动物群中偶蹄类的代表种类——巨猪
距今1597万年-1163万年,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
铲齿象化石在欧亚和北美大陆都有发现,但临夏和政是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产地。铲齿象动物群以铲齿象为代表的长鼻类为主,动物群中偶蹄类在多样性上超过奇蹄类,成为动物群中最大的类群,其中包括蒙古利齿猪、库班猪、土耳其羊等。铲齿象动物群生活的时期,森林茂盛,水体丰富。铲齿象化石在青藏高原北侧许多地点都有发现,但在南亚次大陆不见踪迹,反映出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已隆升到足以阻碍动物交流的高度。
临夏不仅是世界上铲齿象化石最丰富的产地,而且保存有从3至4个月到40岁左右十几个不同年龄段的完整化石序列,令人惊叹。
铲齿象的复原模型
铲齿象动物群其它成员的化石名单
铲齿象动物群的主要食肉类
铲齿象动物群中偶蹄类的多样性超过了奇蹄类,其重要代表——库班猪的下颌骨化石及复原图。
距今1163万年-434万年,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
尽管三趾马动物群的化石被广泛发现于欧亚、非洲、北美大陆,但临夏当之无愧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距和政县城16公里的吊滩乡桦林村,又是临夏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代表性产地,由此在这里建立了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桦林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全面展现了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原址埋藏情况。
三趾马动物群包括一百多种大型动物,生活于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与现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群生活环境接近。三趾马动物群是哺乳动物进化历史中,古老种类向现生种类转变的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以三趾马、大唇犀、无角犀、板齿犀、和政羊、羚羊、原臭鼬、剑齿虎、鬣狗、弓颌猪等最为丰富。其中巨鬣狗是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化石,和政羊化石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和政桦林原址馆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原始埋藏层
三趾马动物群的膜鼻三趾马头骨化石
三趾马的复原化石骨架
三趾马复原图
中国三趾马化石产地分布图。它表明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统一的青藏地块形成并隆升过程中,经剥蚀和夷平,形成了广泛的准平原,使得三趾马动物群在东亚的交流没有大的地理障碍。
三趾马动物群-大唇犀头骨化石。桦林埋藏遗址中,大唇犀的个体数量最多,仅头骨就有数百个,且成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可能是突发性事件引起的灾害性死亡。
三趾马动物群-和政羊头骨化石。大量的和政羊化石表明,它和大唇犀同样是三趾马动物群中的最大种群之一。
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和政羊复原化石骨架
和政羊复原图
三趾马动物群-一具完整的巨鬣狗化石的埋藏状态
三趾马动物群-巨鬣狗的头骨化石
三趾马动物群-巨鬣狗的复原化石骨架
三趾马动物群- 短颌近狼獾化石
三趾马动物群-古麟头骨化石
三趾马动物群-萨摩麟化石
三趾马动物群-猫科化石
三趾马动物群-鼬科化石
三趾马动物群-斯氏弓颌猪化石
三趾马动物群-长嘴中新近白兀鹫化石
三趾马动物群-陆龟化石,密集埋藏的保存状态令人震撼。
距今258万年-78万年,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披毛犀动物群):
随着第四纪大冰期的到来,以及青藏高原已隆升到较大高度,适应寒冷气候的披毛犀的出现成为真马动物群的重要标志。临夏真马动物群中的代表物种——埃氏马,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真马动物群-埃氏马头骨化石。它以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埃森曼命名。埃氏马仅发现于临夏和政地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它的头骨长度达到0.73米,被称为世界上脸最长的马,其头部占身体的比重,在所有马当中也是最大的。现今的马、驴、斑马也属于真马家族的成员,也是仅存的马科动物。
真马复原图
真马动物群-泥河湾披毛犀头骨化石
真马动物群-披毛犀骨架化石。有观点认为,披毛犀起源于青藏高原,然后向高纬度的西伯利亚迁移。从年代看,临夏的泥河湾披毛犀略晚于西藏披毛犀,处在披毛犀向北迁移的关键节点上。这一观点挑战了达尔文的第四纪大型披毛动物的北极起源假说。
真马动物群-羚羊骨架及头骨化石
真马动物群-短角丽牛头骨化石
真马动物群-龙担日本鹿头骨化石
这里隐藏着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变化的重要密码
临夏盆地的沉积物以及其中的化石,更是隐藏着解析青藏高原隆升以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密码。青藏地块整体隆升遭受剥蚀,像临夏盆地这样的边缘断陷盆地,则沉积了来自隆起高地被剥蚀的碎屑物质,这在地质学上被称为隆起剥蚀区的“相关沉积”。
不论与青藏高原周边还是内部的诸多盆地比较,临夏盆地自渐新世以来约3千万年的沉积地层都是最完整的,青藏高原的隆起历程在这里留下了得天独厚的记录。即使在研究喜马拉雅地质的圣地——青藏高原西南缘的巴基斯坦波特瓦尔高原,著名的西瓦利克陆相地层,也缺失了古近纪渐新世的沉积,只有新近纪的沉积。
青藏高原的抬升呈现快慢交替的阶段性,上升较快时,周边的盆地就会出现碎屑较粗大的山前洪积扇砾岩沉积;上升较缓慢平稳时,周边盆地主要是湖泊的粘土和粉砂沉积。自约3000万年前至170多万年前,临夏盆地大约有七个大的沉积旋回,都是以相对短暂的粗碎屑沉积的冲积扇、河流环境开始,然后是较长时间的细粒沉积的湖泊环境。在晚新生代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有以下几个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关节点。
距今七八百万年的中新世中晚期,由于气候由相对暖湿向干冷的转变,沉积岩层也由原来的紫红、褐红色,转变为黄色、灰色,并出现大量钙质结核(俗称“砂姜”)。此时临夏古湖逐渐萎缩,开始呈现干旱半干旱稀树草原的环境。这表明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藏地块隆起与夷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值得研究的是,此一时期柳树组土状堆积层中巨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埋藏,很可能也与这种环境的巨变相关。
距今358万年至258万年的上新世晚期,临夏盆地出现了有史以来厚度最大、砾径最粗的洪积、泥石流堆积,它被称为“积石砾岩”。而类似的砾岩,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南亚次大陆,都可以见到。它反映了青藏高原首次最强烈的隆升运动,中国地质学家称之为“青藏运动A幕”,它真正开始了向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度的冲刺。而此前自新生代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由于速率并不太大的抬升被侵蚀作用所抵消,只是在青藏地区塑造出平均海拔在一二千米以下的、广大的准平原地貌而已。
距今约170多万年的早更新世早期,由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临夏盆地也相应抬升,水系下切,导致临夏古湖最终消失。同时,溯源侵蚀也使黄河首次进入临夏盆地,这使临夏盆地开始发育现在所见的多级台地和阶地,黄土沉积也开始覆盖在这些台地或阶地表面,黄河继续它向上游扩展的旅程。
据地质专家研究,距今大约110万年,黄河向上切穿了积石峡,开始了向青藏高原的爬升;距今大约15万年,黄河切穿了龙羊峡,终于上到青藏高原的高原面,并向着现今的黄河源发起最后的进攻。此一时期真马(披毛犀)动物群的出现,也标志气候转冷与冰期的来临。
远处山坡上的红色岩层露头,是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古近纪至新近纪的沉积地层。
临夏州永靖县的黄河盐锅峡,第四系黄土沉积(图片上部)不整合覆盖于白垩系红层(图片下部)之上,这个不整合面很可能是新近纪上新世末期的青藏运动A幕所致。
丝绸之路与陇西道,临夏盆地是古道系统中的重要交通节点
隆起的青藏高原,成为了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巨大的地理障碍。但人们又在高原南北两侧、以及高原和周边的低地之间,利用河谷、盆地、山口等自然通道,开辟了诸如北方和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等古道系统。而临夏盆地就是这个古道系统中,沟通不同地理单元的重要交通节点,这是因为临夏盆地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西、南邻接青藏高原与陇南山地,东通关中平原、北去湟水谷地与河西走廊。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东段由关中至河西走廊有多条线路。例如(按现今地名):
①从兰州渡黄河的线路:从西安出发,沿渭河及其支流千河上行,经陇县翻陇山,或沿泾河上行经乾县、长武、平凉翻六盘山,然后经秦安、通渭、定西至兰州,或者经隆德、静宁、会宁、定西至兰州,在兰州渡黄河去永登、武威;
②从靖远渡黄河的线路:在上述线路中,由会宁向北行,在靖远渡黄河,经景泰至武威;
③从中卫渡黄河的线路:在上述线路中,由平凉沿六盘山东麓北行,在中卫渡黄河,沿腾格里沙漠南缘去武威。
④途经临夏的丝绸之路——陇西道:它是由西安经陇县翻陇山后,再下到渭河谷地,经天水、甘谷、武山、陇西、渭源,然后越鸟鼠山,经临洮至临夏。再由临夏北行,至大夏河入黄河处西北侧的莲花渡(亦称安乡关、凤林关)渡黄河,经川城、古鄯、红古、永登去武威。
历史上的石窟多沿古道之节点而建造,丝绸之路陇西道也不例外,除了东段的天水麦积山、甘谷华盖寺、武山木梯寺等石窟以外,在临夏境内闻名于世的就是黄河莲花渡北岸的炳灵寺石窟。该石窟第169窟,发现了标注为“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中国石窟目前所见最早的纪年题记,说明为东晋十六国时,鲜卑乞伏氏的西秦政权始建。
在炳灵寺石窟与对岸的安集乡三坪村尕鲁坪之间的黄河上,还曾有建于409年的伸臂木梁桥,桥梁用木材层层叠叠向河中挑出,中间相握,桥无墩柱,有“枹罕飞桥”之称。这大概也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黄河古桥,既说明陇西道的重要性,也因这段古道的重要地位才催生了炳灵寺石窟。东晋高僧法显西去求法,走的也是条路,因此在炳灵寺石窟留下了法显的供养图画像与题记。
临夏州永靖县境内,开凿于陇西道黄河莲花古渡北岸白垩系红色砂砾岩中的炳灵寺石窟。
此外,陇西道在临夏境内的莲花、杨塔、王台、川城,以及北延至青海境内的马营、古鄯一线,遗存有大量汉代烽燧。证明至少在汉代,陇西道已成为关中通西域的重要道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北击匈奴,亦曾经此途。
陇西道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处在集散多条古道之要地,例如:陇西道由青海民和转入丝绸之路的“青海道”,经祁连山冷龙岭之扁都口至张掖,或经阿尔金山口至敦煌,或经茫崖至若羌;陇西道的西安经临夏至民和段,与唐蕃古道东段完全重合。唐贞观十五(641年)、唐景龙四年(710年),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就是走的唐蕃古道并途经河州。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崔琳率大型使团由唐蕃古道入藏,也在炳灵寺留下摩崖石刻题记;陇西道由天水、临洮、临夏向南,可通汉中、四川盆地,或甘南、松潘高原。
由此,陇西道历史上也是湘-鄂-川-陕-甘-青茶马古道的重要一段。河州自唐贞元九年(793年)始有茶马交易记载,宋、明两代均在河州设茶马司,宋代主要贩四川、汉中之茶,明代扩大采买产自湖南之茶,河州也因此成为西北茶马互市乃至商贸之重镇。
正因为临夏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丝绸之路要冲之地,西去东来、南下北上的商贸流通,也带来中原、西藏、蒙古,以及欧洲、中东、中亚等诸多族群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就像人们在青藏高原周边的四川盆地西缘、云南高原西缘、印度河流域、塔里木盆地、阿姆河流域等地理关节点和要冲区所看到的文化多样性一样。
临夏民间艺人创作的丝绸之路题材的泥塑。
不过,临夏却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以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族群文化为标志的文化地理特质,同时它又深受汉、藏、蒙古文化的影响。临夏是回族在甘肃的最大聚居地,也是保安族、东乡族在中国的唯一聚居地,以及撒拉族在中国的重要聚居地。
有意思的是,撒拉、东乡、保安、回等民族的族源,或多或少都与来自中亚的色目人,即突厥、粟特、波斯、阿拉伯等族群有关,显示了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与文化交流、族群迁徙,对这一地区族群形成的重要影响。而且这些族群皆信奉伊斯兰教,使临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中心之一。
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的清真寺。八坊源于唐代以来中亚及西亚的商人与宗教人士来河州经商、传教、定居而建立的八座清真寺及教坊,逐渐发展成以十三条街巷为骨架的回民聚居区及河州老城区,至明清时期达于极盛。现已辟为临夏最著名的文化旅游街区。
临夏八坊十三巷的街巷
临夏八坊十三巷的传统民居
临夏市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公馆的院落。东公馆是建筑于上世纪40年代的马步青的私宅。它是融中国古典建筑与欧式建筑风格于一体,包含传统四合院形式与南方园林风貌,又有当地风俗与民族特色的典型建筑群,其精美的砖雕为一大看点。临夏州临夏县的漠泥沟乡,是近现代在中国雄霸一方、声名显赫的“西北三马”的故乡。西北三马源于清同治年间在回民起义中崛起的马占鳌、马海宴、马千龄三大家族,传至第三代,衍生出了统治西北的甘(肃)马——马廷贤、马仲英;青(海)马——马步芳、马步青;宁(夏)马——马鸿宾、马鸿逵。
临夏东公馆的砖雕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