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宽亮:活下去才是硬道理——余海胜谈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2025-1-12 16:00 中生网核心提示: 该书以“活下去”为主线,梳理总结出华为三十六年来凝心聚力、艰苦奋斗、化解危机、安然“过冬”、涅槃重生的36条生存法则,生动而又真实再现华为九死一生的成长历程和悲壮的战斗史。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著名财经作家、华为资深研究专家余胜海通过24年对华为潜心研究和追踪采访,最近出版了“华为之道七部曲”收官之作——《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该书以“活下去”为主线,梳理总结出华为三十六年来凝心聚力、艰苦奋斗、化解危机、安然“过冬”、涅槃重生的36条生存法则,生动而又真实再现华为九死一生的成长历程和悲壮的战斗史,深度解析了任正非和华为的心法、做法、战法、阵法、活法。华为的这36条生存法则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对中国企业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余胜海先生在书中写道:“华为公司是中国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强的公司,创立三十六年来,经历了四次寒冬和八次重大危机事件,不仅没有被这一系列的考验击垮,反而一次次浴火重生,蜕变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巨头,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华为九死一生的成长经历堪称一部‘悲壮战斗史’,不仅展现了极强的韧性与风骨,而且走出了一条教科书式的技术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
那么,华为为什么能在逆境中生存?本书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核心原因:
01
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是华为生存之道。众所周知,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企业家,他在《华为的冬天》里写道:“十年来我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正是这种忧患意识让华为活了过来。
对于生存危机,任正非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警惕,他每隔三五年就在华为拉响“冬天”的警报,要求华为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居安思危,因为他知道天道循环的道理,企业的生死其实只在一线之间,唯有在“冬天”来临之前,把过冬的“棉袄”(现金流)准备好,才能活下去!
活下去,是华为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纲领性主张。从2001年IT泡沫破灭后,任正非就一直高喊“活下去”,并把“活下去”作为公司最高纲领,使得华为的干部坚持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不断谋求内部变革,应对各种挑战和潜在危机,做好极限生存准备,并成功地化解危机,顺利渡过一个又一个“寒冬”。
02
坚守商业常识
坚守商业常识是华为的生存法则之一。三十多年来,华为始终把“以客户为中心”作为极致追求,从未动摇,并把“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融入到公司的制度与流程体系,融进了华为人的血液之中。
一流管理只讲常识,敬畏常识。华为的成功并不精妙,也不高深,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朴素的常识。只要坚守这个常识,企业就可以长久生存下去。
03
强大的组织执行力
提起华为,大家都说其组织执行力强,信奉狼性,能打硬仗、胜仗。其实,华为的执行力源自自我驱动和机制驱动。任务下达,马上行动,立即执行,现在就干,绝不拖延!
如果战略是正确的,但执行力跟不上,那么企业仍然是失败的。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成功,20%在于战略,80%在于执行。当目标确定,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很多企业的失败不是战略的问题,而是战略执行的问题,再好的战略,如果不执行,只是空谈。
组织结构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华为构建起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矩阵式组织,推行在董事会领导下的轮值董事长制度,实行集体决策。同时简化业务流程,把决策权授予给一线团队,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形成一个倒“铁三角”的组织架构,一线员工直接面对市场需求,整个系统为前线提供资源和服务,让整个组织形成了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04
拥抱不确定性
在这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出现危机态势,经济下行,需求萎靡,产品供大于求,行业竞争加剧,利润下降,企业摧枯拉朽纷纷倒下,企业的信心与韧性面临挑战。
在任正非看来,“确定性其实是企业的敌人”。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华为一是持续进行管理变革,优化流程,坚定正确的文化制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满活力的组织来应对各种挑战;二是坚持技术创新,以技术投入的确定性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三是从意识、结构、机制、策略等方面构建自身的反脆弱体系,打造更为灵活、自适应和自我进化的组织,坦然地应对外部的变化,并从各种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压力和冲击中受益,进而化危为机,实现凤凰涅槃。由此可见,对不确定性容忍度越高的企业,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收益会更高。
05
奉行“长期主义”
奉行“长期主义”,拒绝“机会主义”、持续创新是华为不死的基因。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创新未必能活,但不创新一定会死。
华为高度重视自主研发与创新,把每年营收的10%以上用于研发,近四年来,华为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研发投入有增无减,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164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3.4%,近10年来,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1100亿元人民币,其研发投入在国内遥遥领先,远超BAT的总和,在全球科技企业排名前四,在中排名第一。华为在研发上舍得投入,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以构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导力,提升品牌影响力,这就是华为绝地重生的真正原因。
任正非说,“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我认为,胜利有三种:机会主义者只能得到暂时性的胜利,实用主义者会获得阶段性的胜利,长期主义者才能赢得持续性的胜利。华为能够活下来,正是长期主义者理念的胜利。
很多人或公司热衷于判断风口期、红利期,或者所谓的商机,这或许能红极一时,但不能走运一世。一家科技企业,真正可以穿越周期、超越变化的,还是长期主义,而不是机会主义。华为能够战胜强大的美国,就在于坚持长期主义,因为只有长期主义者,没有对手。
06
扎根基础研究

华为扎根基础研究,敢从“根”上问大道,每年将30%的研发费用用于基础研究,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目前,华为拥有1700多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和6000名技术专家以及7万名工程师。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华为就没有全球领先的5G技术和芯片技术上的突破。
基础研究是一个企业从优秀走向伟大的标志,比如IBM、谷歌、苹果等科技公司都有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过去120年,世界上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从基础科学研究开始的。
在基础研究上,华为主张“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不断逼近“香农”极限,突破工程技术瓶颈。同时鼓励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基础研究上大胆探索,宽容失败,让华为的领先技术和产品在不断试错过程中变得更加强大,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美国为什么倾全国之力打压华为?就是因为华为在搞基础研究,做底层架构,而且在一些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领先美国,动摇了美国的根基,打破了美国科技霸权。
07
主张向一切先进学习
开放,是企业生命的根基,开放就是生产力。任正非认为,“向一切人学习,应该是华为文化一个特色。华为开放就能永存,不开放就会昙花一现。”
任正非深知,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学习力,通常都是危机到来的先兆。停留在原地的组织,自然也跟不上时代的节奏,等待的命运,只会出局。
为此,华为打破行业的局限,主张向一切先进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努力追赶美国。华为强大的生命力背后,是强大的学习能力。超强的组织学习能力和个人学习能力是华为的生存智慧,也是华为从平庸走向卓越的关键因素之一。
08
保持战略定力,专注ICT领域
华为是一个用理想牵引发展的伟大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专注ICT领域。在华为快速发展时期,正逢中国房地产业爆发,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家都去做房地产,一夜暴富,赚得盆满钵满。面对巨大的诱惑,华为从没有动摇过,始终坚守实业,不搞房地产,不搞多元化,坚守自己的理想,聚焦主航道,不在非战略机会点消耗战略竞争力量,一旦出现重大战略机会就不惜代价,饱和投入,在关键领域建立起了绝对的领先优势。
09
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
为了活下去,华为始终坚持“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不管是在早年野蛮生长时期,还是在IT泡沫时期,或是后来的“黄金十年”以及近几年的至暗时刻,华为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将“艰苦奋斗”文化根植于华为人的心中。
“以奋斗者为本,不让奋斗者吃亏”的分配原则,给华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一个“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铁血军团就是在这种土壤里培育出来的。华为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这个组织拥有强大的个体和群体奋斗的精神力量,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10
坚持开放,合作共赢
“开放、合作、共赢”是华为一直秉持的经营理念,也是华为的生存之道。
开放,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开放就是生产力。开放,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合作的前提是开放。三十年来,华为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共创共赢,建立全面、多样化的生态体系。“开放、合作、共赢”这六个字诠释了华为在生态构建上的初心和使命。
11
深入洞察人性,激发人的欲望

华为之所以能保持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与其基于人性的管理机制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能干成事的人,无非是摸透了人性,驾驭人性。任正非对人性有着深入的洞察。他说:“管理就是洞察人性,激发人的欲望。欲望的激发和控制构成了一部华为的发展史。一家企业管理的成与败、好与坏,背后所展示的逻辑,都是人性的逻辑、欲望的逻辑。”任正非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能看到人性的“善”,又不回避人性的“恶”,用机制激励人天使的一面,用制度约束人魔鬼的一面。
通人性,方能聚人心。于是,员工对财富自由度、权力、成就感等的多样化诉求,构成了华为管理哲学的底层架构。任正非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票子、分位子(权力)、分面子(荣誉),与员工一起共享财富、权力和成就感,大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将华为推上了让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高度。
员工持股是华为“利益共享”制度设计的核心。华为一直在回避资本市场的诱惑,拒绝上市,实行员工持股。目前,华为有14.2万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99.16%,而任正非仅持有不到1%的股份,这在中国乃至全球商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近几年来,尽管华为困难重重,收入和利润大幅下降,但华为坚持分红。2022年,华为拿出719.6亿元给员工分红,每人平均分红50.5万元,这是华为历史上给员工派发的最大“红包”。员工持股制度不仅吸引、团结、黏住了优秀人才,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把秀才变成骁勇善战的战士,给华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研究表明,舍得在员工身上花钱的企业,管理成本是最低的。华为把赚到的钱拿出来与员工分享,收获的是人心的依附。
12
未雨绸缪
本书作者余胜海老师分析认为,华为之所以能够在美国极限打压下生存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未雨绸缪。任正非早在2004年就做出过极限生存的假设:“10年后,我们要面临与美国企业的激烈冲突,要有思想准备!”于是,华为成立了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数千名海思人不忘初心,隐姓埋名,踏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华为未来的生存打造“备胎”。2016年,华为启动了“铸魂工程”,鸿蒙操作系统正式立项。
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公司及其70家附属公司列入了出口管制“实体名单”,禁止华为从美国企业购买技术和配件。面对美国的围追堵截,华为放弃幻想,以向死而生的勇气,打响绝地反击战。
当天,华为的“备胎”在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华为自己研发的麒麟5G芯片替代了进口,鸿蒙和欧拉操作系统相继投入使用,给华为带来喘息的机会和硬杠美国的底气。
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华为启动了“南泥湾项目”,加快“去美国化”的步伐。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华为重新构建了一条半导体全产业链和元器件供应链,在自主芯片设计生产方面已经取得全面突破,华为麒麟5G芯片已经强势回归。同时,华为自主研发的“纯血鸿蒙”操作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这是全球继苹果iOS和安卓系统之后的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标志着国产操作系统实现了全面突破。

“纯血鸿蒙”从内核、数据库到编程语言、AI大模型等方面均实现了自主可控,并重新定义了应用获取隐私数据的规则,从源头上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这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中国科技在自主研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移动操作系统市场带来了新的竞争格局。
自2023年以来,华为先后推出了Mate60、pocket2、Pura 70、Mate XT三折叠、Mate70等系列高端旗舰手机,这些手机均搭载麒麟5G芯片,而且每款手机都能引爆市场,供不应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华为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各项经营业务已经回归正常,2023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704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870亿元人民币,再次把所有竞争者都抛到了身后。
“活下去”不仅是华为的最高纲领,也是企业家的使命以及所有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一个企业活下去并非易事,要长期地活下去则更难。
因为,企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有周期,不可能长生不老。有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已实属不易,能够做大做强的更是凤毛麟角。对于企业家来讲,应该长期要研究企业如何活下去。
尤其是在这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的信心与韧性面临挑战。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构筑长期竞争力,提高生存力成为一个极其紧迫而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华为的逆境生存之道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从“活下去”到“活得好”“活得久”的学习范本。
本书作者余胜海认为,方法是至高无上的力量。华为的“活法”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对中国企业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他说:“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华为的成功案例,帮助中国企业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破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难题,提升企业逆周期生存与成长能力,摆脱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宿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伟大的企业都是苦难逼出来的,我们坚信,在压力面前,华为只会变得更加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