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红:寻范北京趣说“八大家”
2024-12-30 17:13 中生网核心提示: 范小红,男,洛阳人,1968年腊月生。范文正公三十一世孙,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度中国十大旅游风云人物,原《农家参谋》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2020年,《奔流》刊发了我的“寻范系列”——《寻范文正公》《寻范邓州知忧乐》《寻范嵩山小天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关注。
后来在北京参加“今焦裕禄古范仲淹”的座谈后,趁着周末,挤出时间专程跑到故宫博物院,为的是再看一次范仲淹唯一存留的书法作品《道服赞》,但未能如愿。
一同前往的还有央视原《综艺快报》主编、“钢子视线”主持人李钢先生。见到我,他第一句话便是:“我要去邓州,参观花洲书院,拜谒范文正公,拜访杨德堂先生,好好看看《岳阳楼记》的诞生地。”
我连连说,好,好!
午后,约了家乡的著名作家阎连科先生一起喝茶。之前的三篇文章发表时曾得到过他的肯定,也提了不少意见。
李钢先生呷了一口热茶,冷不丁地问我:“‘唐宋八大家’为什么没有范仲淹啊?”
我几乎未假思索地回答道:“范仲淹是名副其实的八大家啊!”
见他一愣,我扳着手指算:“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慈善家,书法家。”
“可不就是八大家嘛!”
“名副其实吗?”
“那就一家一家来说吧!”陡然间我竟有些欣喜:“八大家,这不是千古第一人吗?!”
李钢先生说:“别急,我给你录段视频!”
靠窗的阳光洒在身上,抬眼望去,首都的天空湛蓝湛蓝。
预备,开始——
范仲淹为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不管是教科书还是字辞典籍,都是这样记述的。
范仲淹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官至参知政事,参政议政执政 ,是世人公认的名副其实的政治家。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当今之中国,“先忧后乐”之思想依然是榜样和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个场合都在提出弘扬“范公精神”,称其思想家自然而然。
李钢先生拿手机的手有些晃,他提示说,再详细点儿!
我点点头——
说范仲淹是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恐怕就更是没有任何异议了。
作为教育家,兴学重教、荐贤举才贯穿他的一生。执政地方,每到一个州县,第一件事就是“建学”,是他把兴教育人提到了治国安邦的位置,他提出:“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庆历新政更是将“精贡举”以诏书颁布,令州县皆立学,“庆历兴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不仅在应天书院、花洲书院亲自授课,为人师表,而且倾其一生,言传身教,垂范后世,不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举荐人才。张载、狄青、富弼、欧阳修、文彦博等都受到他的垂青。
《南京书院题名记》《邠州建学记》无不散发着范公“人才安邦,教育强国”的教育功能观。
范仲淹的军事思想从年轻时就已经显露出来,有诗为证,三十岁时作《河朔吟》:
太平燕赵许闲游,
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
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
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襦兵得帅,
御戎何必问严忧。
康定元年(1040) ,元昊率军攻宋,三川口一战,宋军几乎全军覆没,西北危在旦夕。三次遭贬黜的范仲淹已经52岁,彼时的他体弱多病,心力交瘁。然而,接到临危的受命,他没有半点怨言和迟疑,甚至带着年仅16岁的长子范纯佑义无反顾地从美丽富庶的越州直达西北前线。
之后的整整三年,他策马前沿,审时度势,提出了“力主坚守,兼之以攻”的战略方针,筑城修寨,营田固防,睦族安民,坚壁清野,与韩琦一起终让西夏俯首称臣。
“军中有一韩,西夏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惊破胆”的说法由此而来。
边境安稳之后,朝廷招范仲淹回京,进参知政事。宋仁宗开天章阁赐笔赐座要“改革方案”——治理冗员冗兵冗费已刻不容缓。
位卑未敢忘忧国。“改革”是范仲淹早就期盼之事,从乾兴元年(1022)《上张右丞书》到天圣三年(1025)《奏上时务书》,从天圣五年(1027)《上执政书》到天圣八年(1030)《上资政晏侍郎书》《上时相议制举书》,无一不是进言“改革”。
特别是洋洋万言的《上执政书》更是写在母亲去世时丁忧期间。“此刻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
庆历改革,可以说范仲淹心中有数,成竹于胸。他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十条改革方案:一是明黜陟,二是抑侥幸,三是精贡举,四是择长官,五是均公田,六是厚农桑,七是修武备,八是减徭役,九是覃恩信,十是重命令。
宋仁宗亲下诏书,范仲淹亲自坐阵,晏殊、富弼、韩琦、杜衍、欧阳修等一大批贤相忠臣同心协力,新政推行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虫被除了名;又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贤能者被重用。短时间内全国出现了清除恶吏、复制农桑、减轻徭役、兴办学校的热潮,很快就呈现出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局面。许多正直的文人志士纷纷赋诗、著文盛赞新政,百姓更是欢欣鼓舞。最著名的当属石介的《庆历圣德颂》:“天地人神,昆虫草木,无不欢喜。”
到底,新政还是遭到了反对派的疯狂反扑和构陷,也许是惩治贪官污吏的力度太大了!
最终,因着宋仁宗的“折中妥协”,“庆历新政”中途“夭折”,但范仲淹主导的这次改革的确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为二十五年后的“王安石变法”提供巨大的“参考”。王安石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即源于此。
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范仲淹先请辞参知政事出知邠州,后又改知邓州,从此永远离开了政治舞台的中央。
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六日,在邓州,范仲淹在花洲书院春风堂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用著名学者梁衡先生的话说:“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须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他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以传统的文字,能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不愧有人说:“以一篇雄文奠定‘文学家’地位的,唯范仲淹也!”
《宋史》记载范仲淹:“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而他自己“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在应天书院教书时接济调教孙复,孙终成“泰山学派”的祖师、“宋初三先生”之一;在越州时,得知小吏孙居中死在任上,家贫子幼,不能回乡,立马捐钱数百缗,还派人雇船赠诗送行。诗曰:“十口相依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用询名氏,此是孤儿寡妇船”;任开封知府时,安排儿子范纯仁回苏州老家运送小麦,行至丹阳(江苏镇江),遇石曼卿护送亲人灵柩回乡安葬,当得知石家突遭三起丧事之不幸时,干脆把五百斛小麦连船一起给了石曼卿。回到家里,小纯仁的做法得到了父亲的称赞。
《岳阳楼记》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最真实的写照。
其时,花甲之年的范仲淹,自感“年高气衰,日增疾恙”,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不忘初心,心系社稷和黎民。举国不成,他想到了以“一己之力,一家之力,一族之力”为国分忧。
于是,范仲淹决定拿出一生的积蓄在苏州老家置田1000余亩设立“范氏义庄”。由“义田”、“义学”、“义宅”组成,不但用于族人“嫁娶丧祭等凶吉事故时,发给辅助费用,同时也用于救助贫窘不能度日的乡里,外姻,亲戚”。
毕竟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范仲淹亲自制定了“义庄章程”:领口粮,领衣料,领婚嫁费,领丧葬费,领科举费,借住义庄房屋,借贷,等等,一一定了规矩和标准。
有谁能够想到,由范仲淹建立的这项伟大的慈善事业子孙世守,前赴后继,承其志扩其业。义庄的体制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历两宋、元、明、清、民国竟达近千年而不衰,最高时规模达到5300亩。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管理最周密、影响最广的私家慈善机构。范仲淹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慈善事业的首创者”,更被誉为“慈善基金的鼻祖”“信托的雏形”。
特别是,范氏义庄之后,仿行者遍及各地。史书载:“苏郡自宋范文正公建立义庄,六七百年间,世家巨室踵其法而行者指不胜屈。”明至清,仅苏州府的义庄数就有200多个,可见范氏义庄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之大。
近年来,我特别关注了“苏州现象”:作为江苏一个地级市,苏州在政治、经济、文旅、教育等多方面都走在中国同级城市的最前列,甚至加上省会城市排名也毫不逊色,并且势头越来越强劲。
有一次,我站在苏州火车站广场上仰望范公塑像,不禁自问:苏州的今天难道与范仲淹这位伟大的慈善家没有关系么?!
停下来录像,李钢先生说:“现在,我对范仲淹是书法家充满好奇,看看牵不牵强。”
我说:“发现范仲淹是个大书法家缘于你啊?!”
先生愈发好奇了。
“你还记得2010年的12月19日吗?”
我娓娓道来:十年前的那个上午,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专门到故宫看“国宝展”。一件稀世珍宝被围观,我看时,竟是范仲淹书法作品——《道服赞》。
导游讲,这件作品是范仲淹唯一存世的书法,由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花110两黄金买回捐给国家的。
再看《道服赞》,字密行疏,疏朗有致。许是先祖气场太强大,青隽刚正之气扑面而来。
导游接着讲:《道服赞》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该帖风神隽爽,骨气洞达,顿挫有力,风骨峭拔。行笔清劲瘦硬,结体方正端谨,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笔墨中,书者沉毅、端庄、大器,笔笔到位、精致传神,从笔端规矩、抑扬顿挫间可感受提按转合的节奏韵律。每一笔从起笔到收笔的处理,足见笔触的力量和笔法的成熟与老到。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
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在家里见过的一本《王羲之帖》,就是这种字体。
导游说,据考证此帖写于天禧三年(1019)。
我算了,那年范仲淹31岁。
赶巧,那天下午和李钢先生一起参加《艺术人生》栏目十周年特别节目的录制。
现场“群星闪耀”,葛存壮、范曾、童安格、董卿、崔永元,当然主持人还是朱军,当然还有正红的于丹。我在当天的博客里记录了在节目现场的见闻。
录制节目的间隙,我央求李钢先生带我见一下范曾。在后台,朱军正好在和师傅交谈。李钢先生向他们两位介绍我,说这是我们“综艺快报”的撰稿(我确实在2000年做过撰稿,但当时已经不是。)范曾先生右手握着一支大烟斗,神清气爽。
我对范曾先生说:“我是范文正公三十一世孙。”
范曾先生说:“我是二十九世。”
他又问:“你来自哪里?”
我说:“洛阳。”
先生抽了一口,默默说“范公魂归洛阳万安山啊!”
我抓紧说:“想请先生评价一下先祖的书法作品——《道服赞》。”
范曾先生:“回去看看我1990年创作的《伯夷叔齐图》吧!”
话毕,朱军说:“节目又要开录了。”
回家查阅《范仲淹全集》方知:皇佑四年(1051)冬,范仲淹在青州应约为苏舜元写了一幅黄素小楷——韩愈的《伯夷颂》。莫不是范曾先生不敢评价先祖的作品?
《伯夷颂》,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赞扬伯夷的“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精神。
彼时,苏舜元请范仲淹书《乾卦》。范仲淹没有写《乾卦》,而写了《伯夷颂》。“冬十有一月戊申,有写黄素《伯夷颂》,寄京西转运苏才翁和文潞公、杜祁公、富郑公。”
史载范公不以书法名,但其书法却得到文彦博诗评“范墨韩文传不朽”,富弼诗评“苏家能事复何如”,晏殊诗评“精妙极双金”,杜衍诗评“希文健笔抄韩文”……北宋以后,称赞者亦多。宋元间人牟应龙评曰:“文正公所以师表百世者,固不在书,然笔法之妙,自足追媲古人。故苏公号称能书者亦从公求之,以为珍玩焉。书此书时,已六十有三,距公薨时一年耳(应是半年)。而楷法谨严,一笔不苟如此,真可敬而仰哉。”元代人何九思评曰:“范文正公书唐韩子《伯夷颂》真迹,笔意精严,动合法度,有晋人之遗风。”明代刘良评曰:“笔意精妙,清古入神,虽钟王颜柳不过也。”清代宋犖评曰:“文正公为有宋第一流人,固不以书名,而此书谨严有法度,一笔不苟,世之善书者或莫及焉。”清于敏中“奉敕敬题”以诗评曰:“四家北宋谁齐轨,三绝东方漫擅名。”
对范公手书的题跋,其历时之长、题跋者之多为世之仅有。从北宋衍及清末,题跋历时八百余载,题跋者一二百人。其中不乏历代名臣重吏,如贤相文彦博、富弼、晏殊、杜衍等;也有奸相,如秦桧、贾似道等。有著名书法家,如宋之蔡君谟、苏才翁,“皆临池老手”;元之赵孟頫,工书法,人称“赵体”。甚至乾隆皇帝也几次题诗褒扬:“韩辞范楷伯夷躅,俱是千秋第一流。”
由此可见,对范公手书《伯夷颂》题跋者之多,历时间之长,真乃中国历史,特别是书法史上的奇特现象。
大书法家黄庭坚评说:“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法。时苏才翁笔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称文正公书与《乐毅论》同法。老年观此书,乃知用笔实处是其最工,想其钩指回腕皆优入古人法度中。”可见,仅从书法的角度看,《伯夷颂》也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
就在大家都认为《伯夷颂》真迹毁于一场大火之时,李敖突然在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第149期《你有责任善待国宝》节目中,展示了自己收藏的范仲淹手书《伯夷颂》。说是《伯夷颂》原藏清宫,但后来流落到民间,辗转到了李敖手中。
去宝岛台湾,一直成了我的心愿,拜见李敖先生,一览《伯夷颂》真面目。遗憾的是,先生已于2018年3月在台湾病逝。
前几日,我联系到了山东青州范仲淹研究会筹备会的会长,也是青州新希望彩印公司的董事长周建林先生。
我感谢先生在青州经过十余年努力办了一件大事——高清复原了《伯夷颂》,全长60多米,从用料到工艺,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伯夷颂》及后世题跋的原貌,可谓皇皇巨著!先生又开发简装本的《伯夷颂》以及系列文创,让珍宝走入寻常百姓家。
我与先生相约青州,拜见、拜谒、拜祖,感恩、感谢、感怀!
我要告诉他:“范仲淹是名副其实的八大家!”
范小红,男,洛阳人,1968年腊月生。范文正公三十一世孙,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度中国十大旅游风云人物,原《农家参谋》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作者简介
范小红,男,洛阳人,1968年腊月生。范文正公三十一世孙,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度中国十大旅游风云人物,《农家参谋》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