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给经营主体“松绑”
2024-4-12 22:25 新华社客户端核心提示: 要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基点,放在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主体身上,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卡点,给各类经营主体松绑,稳定预期、增强信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4月11日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认为,要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基点,放在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主体身上,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卡点,给各类经营主体松绑,稳定预期、增强信心。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主旨发言时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当前要转变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投资等要素增量,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升级带动。特别要在丰富拓展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生产力三要素上下功夫,全面、历史、辩证地分析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者都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动力,两者融合互动。下一步,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多维度推进自主创新,仍要重视应用技术,注重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带动产业创新变革。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看来,未来产业具有科学依赖性、技术颠覆性、产业化不确定性、技术融合性几大特征,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是主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培勇提出,要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基点,放在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主体身上。目前中国拥有的经营主体数量已高达1.81亿户。当前,建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首先要聚焦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主体关切,围绕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展开,给各类经营主体松绑,让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稳定预期,服下“两个毫不动摇”的“定心丸”。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也认为,当前要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振经营主体的信心,激发经营主体争创一流的勇气,找准经营主体加强创新的方向、提高经营主体补链强链的能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跨步前进。
“新质生产力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民营企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庄聪生给出一组数据,中国37万高新技术企业中有35万是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4%。在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当中,民营企业占到了95%。
他表示,要引导民营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当前,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卡点,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氛围,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增强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
论坛上,一些企业结合自身实践谈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中国有研科技集团董事长赵晓晨表示,有色金属新材料的持续创新为新技术和新产业涌现提供了广阔空间,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进一步拓展了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应用与创新空间,催生了更多新产业和新业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有研将着力发挥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托底功能、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的引领功能、行业转型升级的赋能功能,持续推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则认为,传统产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底座,发展高端产业不能放弃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数字化、集成化、品牌化”。物流行业过去呈现“小而乱”的发展状态,但随着大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物流行业正逐步呈现数智化发展趋势,很多科技产品在物流领域场景下被孵化出来,给物流行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的技术,用一个软件就可以学会,它需要在实践中应用并不断打磨,同时需要相应的管理变革和产业链变革。因此,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企业不必等待某项技术完全成熟,而要瞄准时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广联达科技股份董事长袁正刚说。(记者 王璐 实习生 裴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