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民作品」漫步彩石溪(随笔)
2024-6-8 17:08 中国新质生产力网核心提示: 万壑汇川,流水潺潺,千潭叠瀑,彩石斑斓,赤鳞悠游,好一派清泉石上流、桃花相映红的韵致。
正是桃红柳绿的季节,泰山彩石溪景区成为人们向往的好去处。彩石溪景区位于泰山西北,被誉为“秀区”,历来以风韵独具的自然风光令人称道。
相传,古时此地多桃树,春末夏初,从沟底到山顶形成“桃花乱落如红雨”的气势,因此又称之谓“红雨川”。元代炼师张志纯对桃花源情有独钟,曾写诗赞道:“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桃园知不远,浮出落花红。”乾隆皇帝来泰山时,自然也不会错过这绝佳地,游后欣然赋诗:“春到桃花无处无,峪名盖学武陵乎。五株不见苍松老,半点何曾受污涂。”
彩石溪蜿蜒长达十余公里,溪流两岸,竹翠松茂,万绿掩红,花香遍野。倾泄的碧水与彩石互拥互吻;苍郁的林木和雄峙的崖壁互映互补。这里的彩岩形成于28亿年前,以其独有的自然地貌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这里的树木种类之多,林象之好,可以说是北方森林博物馆。
你看:这些树或错落于溪畔或挺身于崖巅,或站成方阵连绵不绝,或特立独行昂首云天。春风徐来,所有的枝条摇摇颤颤笑迎春光的抚爱,沐浴在一片温馨祥和的绿海之中。娇美的桃花点缀于绿林之间,近观羞红细腻,远望粉嫩迷朦。松柏扎根岩缝石隙,生机勃勃傲然挺立。草色青青编织成深深浅浅的绿毯。杉、杨、榆、柳、槐、柞······等所有的树木都伸展着腰肢,展示出各自优美婀娜的曲线。黄灿灿的连翘花、白净净的山梨花、粉盈盈的樱桃花、红艳艳的木槿花……所有的山花野卉次第怒放、争奇斗艳。
绿树耸于山麓,百花开在沟谷。这些林木大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工种植,是无数的义务劳动者和几代林场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晶。多彩的秀色是对泰山人辛勤劳动的回报和奖掖。绿化率达90%以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誉为“这里是世界造林史上的奇迹”。心血和汗水浇灌出这多彩的繁茂,犹如置身仙境,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天然氧吧。
近年,为营造出“春看花、夏亲水、秋观叶、冬赏雪”的独特看点,沿溪不仅修整了拦水坝,还修建了步行观光道,把一处处美景串联起来,漫步其间犹如进入画境,既有快慢起伏的节奏,又有浓淡干湿的润泽。还如欣赏美文,使人在起承转合的穿插回环中领略深邃、品味练达。
经寻幽桥、铺彩桥、滴翠桥一路看去,山路与溪水相依相牵,步步景移,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地向人们展示着秀色。许多景点景观都富有人性、人格化的传说:元君庙为泰山圣母之妹把守着泰山西侧的福址;望江人据传求取功名的丈夫一去不还她翘首以待了几千年;后寨门是穆桂英率娘子军远征安营扎寨之所;钓鱼台为姜太公隐逸修炼待机而动垂钓处;元宝石为善恶果报贪廉对立的分界线。
碧峰寺(俗称铁佛寺),始建于元代,明代隆庆年间重修,现今又重建重塑,供奉有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大智文殊师立菩萨和大行普贤王菩萨。这里梵刹庄严,清音缭绕,正如其亭柱联句:“春风妙冶彩石溪,红雨俏妆桃花源。”
再往上行就是彩石园,这里大片岩石黑白分明,多重颜色岩脉的浸入和溪水漫流形成了壮观的地质现象,据地质科学测定:主体斜长角闪岩,约形成于二十八亿年前,花岗岩脉体浸入约二十五亿年前。黑灰的斜长角闪岩、淡黄的长英质岩、灰绿的二长花岗岩、淡白的伟晶岩构成主体,形成凝重的多彩,成为泰山最古老的地质遗迹。在新太古代早期泰山群岩形成后曾遭受多期岩浆活动的侵吞改造,这令人观止的彩石来之不易,是受到强大地壳运动改造应力作用,在塑性状况下形成各种复杂褶皱,加之后来构造变化变形和位移使新老构造叠加在一起,难怪如此神奇。由此可见:大美的塑造必经艰辛的历练,没有大破大立的考验很难产生惊天动地的美质。
由木栈道穿过大海眼,就是蟠桃园,这里曾为“和尚林”,现有百亩果园。沿步游道穿溪过涧,只见前方一洞一门相对而立,左为牛角洞,右为玄门。在这里感受生命初始的力量和自然的造化。再过一片淡竹林,迎面就是黄石崖,只见高高的黄色岩体如刀劈斧削直上直下形成峭壁,叹为观止。走进泰山赤鳞鱼博物馆,上一堂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的实践课。出馆几步就到了龙湾,只见二潭叠水,一湾吐玉,据传这是龙口吐甘霖。要想领略岱顶风貌,可以到桃花源停车场,选择步游或乘索道直达岱顶,无限风光在险峰,前方风物更诱人。
彩石溪地处海拔800米上下,过去称为三岔,由三条溪谷汇聚而成。一处来自月观峰的上桃峪,一处来自沐龟沟,再一处来自龙角山的雁群峪。山无水不秀,水无源不幽,且水之源皆来自泰山顶峰,可为源高而流长。流水潺潺从未见干涸断流,这水也有了某种神力,清澈见底的清流中正是赤鳞鱼繁衍生息的天堂。赤鳞鱼可谓水之精灵,它总是溯水上行,遇到坎坷便奋力越过,直到跻身上游,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而一旦发现异常动静,就会迅速潜入石底无影无踪。这水中珍品非同小可,是只有皇室才能品尝的贡品。
万壑汇川,流水潺潺,千潭叠瀑,彩石斑斓,赤鳞悠游,好一派清泉石上流、桃花相映红的韵致。漫步彩石溪,不仅锻炼了身体、也磨炼了意志、还得到了许多启迪。
刘爱民,男,汉族,山东泰安人,民革成员。出生于牡丹江畔,成长于呼盟林区,求学于内蒙草原,供职于东岳泰山。历任中药调剂、培训教师、记者编辑、档案馆员、景区管护。诗歌散文创作在多种媒体发表并获奖;国画作品被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出版有诗集《春韵》、画集《刘爱民中国画》、诗画合集《画韵诗情》。获得“德艺双馨艺术家”、“大爱无疆先进使者”等荣誉称号。中国艺术研究中心国画艺术研究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特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