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生网-中国新质生产力网 » 学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弯道超车的最大机遇 ——访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

    2024-5-7 16:00 中国金融家

    核心提示: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作出部署,为各行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指引。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再到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首位,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热词。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机遇与突破口,《中国金融家》记者对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进行了独家专访。

      把绿色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作出部署,为各行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指引。”金李进一步指出,新质生产力对于创新模式、要素配置和产业组织都有了全新的要求,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战,目的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金李告诉记者,要加快形成鼓励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需要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他表示,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现阶段需要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让国内大市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这将激活更多社会资本流向新质生产力的相关领域,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活水。“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和规模经济的潜力条件,这也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最大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用较大篇幅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包括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制度以及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金李表示,他非常期待一系列政策举措能够横向发力,打通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谈及现阶段如何做好绿色发展、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发力方向时,金李表示,绿色对中国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机遇远远大于挑战。随着先进科技在节能减排降碳等一系列领域的充分施展,我国在绿色发展赛道上的角色已由原来的“尾随”“并行”,逐渐跨越到部分领域开始“引领”世界,接下来绿色经济发展将为新质生产力带来巨大机遇,也为科技创新带来广阔的应用场景。金李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指引之下,我们应抓住这次历史机遇,把绿色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

      “这三大战略要同向发力,培育支持未来新质生产力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链、科技链、人才链和资金链。”金李表示,“当前,南方科技大学肩负着探索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试点的任务,在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顶级基础科研人才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实践探索。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科技自立自强的阐述让我们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个重要主体,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出更大作用。”作为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在高水平科技大学建设,以及基层一线工作中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表示,高水平大学的学科丰富,人才汇聚,也洞悉全球科技创新动态,在原始创新、前沿科技探索和与国际科技合作以及战略科学家和工程师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适合为产业新赛道进行探路和储备科学技术人才。作为高校管理者,未来也要结合好产业升级趋势,在战略规划、管理制度、人才布局和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建立适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型人才的新型大学治理机制。

      让科创动能照亮大湾区

      在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这一重要讲话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定位,明确要求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

      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大湾区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金李介绍说,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以深圳为例,GDP增速更是领跑大湾区。他表示,大湾区重要的区位优势首先来自其已经形成的高水平制造业,这里的产业门类齐全,是制造业发展水平非常高的区域。其次,大湾区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巨大,去年深圳有近5.5%的GDP投入到科技领域,在全国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再加上天然的对外交流窗口,深圳汇聚了一批来自全世界的优秀科技人才。“由于深圳毗邻香港、澳门,又是天然的国际创新窗口,因此我们要依托好区位优势,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及科技型人才培养方面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湾区的殷殷嘱托,未来要把教育、科技、人才的工作充分结合,让科创动能进一步照亮大湾区。”金李表示。

      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要素协同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谈及生产要素该如何实现创新性配置时,金李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数据作为新的要素加入原先的要素体系中。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所谓创新配置,就是让先进的科技力量和数据要素能够和传统的要素之间实现充分打通。要想让数据要素成为生产力,就要将算法、算力和数据要素充分结合起来。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是一个天然的数据大国,但离数据强国还有一定距离。要想让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传统要素同先进要素之间的和谐配置,就需要在探索数据、算法以及算力的结合方面做很多努力。”

      金李在实践中发现,一直以来企业都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承担的则是配合角色,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很多企业对于科研院所进行的科技创新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因此让企业去牵头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往往抓不住重点。与此同时,很多科研院所包括高校也对市场需求并不十分了解。”他认为,要想充分打通所有要素,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效力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把优秀的企业家、先进的科技工作者以及资本市场同时放在一起,形成“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交叉融合的生态体系,让科学家更了解市场前沿,让企业家更了解先进科技进展,让投资者更了解如何支持打通科技成果早期投资全链条,把科技与市场充分融合起来。


    最新文章